- 道教睡眠养生法
浏览 679 次 【字号
大 中 小】 发布日期:[ 2013-12-7 ]
饮食的人有三种: 一、餔餟的人。进食的量本来弘大,不选择精粗,只不过是事情满腹。人们发现他们愚蠢,他们其实是要想副其量,是损伤是好处,总不必考虑。 二、滋味的人。(口尝)味务必全面,还附带好名。有的肥浓鲜爽,生熟备陈,有的海错陆珍,夸奖不是平常菜馔。每当他们品得滋味,都适合口味。但是物性分别有损害补益,而且鲜多损伤脾,炙多伤血这一类,或者毒味不察觉,不光生冷发气而已。这些是养口腹而忘却性命的人。至于爱好名声浪费金钱,而味道实际上不可足取的,又有什么必要呢。 三、养生的人。饮一定要好的水,隔宿的水要过滤干净。做饭一定要用好米,拣去砂石谷稗,同进戒绝饐和餲。蔬菜鱼肉,只要选取目前平常的东西,一定要新鲜,一定要清洁,一定要成熟,一定要烹饪适当,并非珍奇,却自有真味。不穷尽炙煿,可是足以补益精神。省却珍奇烹炙物品,只是清洁水米,以及平常蔬菜调节,颐养来调和身子,地神仙也不过如此啊! 进食不必要众多味道,每次进食只适宜一二种好的味道,即使有其他美味,需要等到腹内运行消化后再进食,才能够受益。如果一餐饭包罗数十种味道到腹中,恐怕五脏也承受不了。而物性既然夹杂其间,难道没有矛盾的?也是可害怕的。(以上见清代尊彝的《食宪鸿秘》) 14.五味不可偏多 《记·内则》讲:“凡是和,春天多酸,夏天多苦,秋天多辛,冬天多咸,调和使之滑甘。”注:“酸苦辛咸,木火金土之所属,绝大多数是时味,因此可以养气。四时都调和使之滑甘,象土之家。”孙思邈说:“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四时都少甘增咸。”《内则》意思在于乘旺,孙思邈意思在于扶衰。无论四时都重要,五味不可以偏多。《抱朴子》讲:“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这五种味相克五脏,是五行自然的道理。凡是讲损伤的人,当时没有立即发觉罢了。 凡是食物不能废弃咸,只是少加使它淡,淡了食物的真性真味都得到。每次发现多吃咸物一定产生干渴。咸属水润下,却为什么反而产生干渴呢?《内经》称“血和咸相得就凝,凝就血燥。”它的意思似乎没有明确显明。“泰西水法”讲“仿佛木头燃烧变成灰,漉灰得到卤。可以知道咸从火中产生。因此卤水不结冰。”我认为物极必反,火极反咸,那么咸极反渴。又把玩《坎》卦中画阳爻,就是水含火阳的征象。所以肾中也存在真火。 15.食勿过冷过热 《抱朴子》讲:“热的食物伤骨,冷的食物伤肺。热不要热得烫嘴唇,冷不要冷得冰牙齿。”又讲:“冷的食物热的食物一齐放着,应该先吃热的,然后吃冷的。”我认为食物的冷热,应当顺应合乎时间的自然。但是太冷宁愿太热。象夏天伏阴在体内,热的东西吃得产生细汗也好。《内经》讲:“夏天暑期汗不出的人,秋天变成风虐。”汗通过气化,是表里通塞的效里。 16.早食宜饱,午后宜少 午前是生气,午后是死气。释氏有过午不进食的说法,是避死气。《内经》讲:“太阳正中阳气隆,太阳偏西阳气虚。”所以早饭可以吃饱,午后就应该少进食,到晚上更一定要空虚。 17.多食气滞 清代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说:现在的人把饱食安眠当作是有生乐事,不知道多吃就会气滞,多睡就会神昏,养生家所禁忌的。以前应璩讲中叟得寿的原因说:“估量腹节所可以承受的。”《博物志》讲所吃的越少心越开,年越益;所吃的越多,心越塞,年越损。孙思邈“方书”讲:“口中说话少,腹里进食少,自然睡得少。使这四样少,神仙快到了。”马总《意林》引述“道书”讲:“要想获得长生腹中要清净,要想得到不死腹中要没有屎。”这些都是古人相传养生的要诀,而对于现在的人也得到佐证。记得在京的日子,服待戴可亭老师,请示却病延年的方法。老师讲:“我督学四川的时候,得病象怯证,有人推荐峨眉山道士治疗它。道士说我有缘分,能够医断这种毛病。于是与他对坐五天,教给我吐纳的方法,毛病就治愈了,到如今数十年,强壮健康胜过过去了。”那时老师年纪已经八十多岁,风采步履,只象六十多岁的人。自称每天早起,只吃精粥一大碗,哺时喝人乳一茶杯。有人传言老师家里养着一个乳娘,每天隔帐吮吸乳汁咽下,乳汁没有了就换人,总共已经二十多年了,老师阴讳没有谈起。我偶然问到,说:“就这个已经饱了码?”老师大声说:“人一定要吃饱吗?”又听黄佐田老师谈起,我当值南斋、枢廷已经四十年,每夜早起,不认为是艰苦,只要亥子二个时辰能够就足够了。在枢延的日子,每次在黎明看奏折小字,不用灯光。目力远胜过少年人。后来老师引年归来,才能够高卧,至太阳升高时才起来而两眼一下子昏花了。 18.食粥养人 《史记·仓公传》讲:赵章生病,仓公诊断他的脉,说:“法五日死。”之后十天就死了。所以过期的原因,这个人爱好粥,所以中藏实;中藏实,所以超过日期。按:费补之(衮)《梁溪漫志》记载张文潜《粥记》:……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天将要天亮,一粥很关利害,假如间或不吃,就整天感觉脏腑燥热干渴。因为可以通畅胃气,生津液。现在劝人每天吃粥,当作是养生的关键,一定大笑。基本上养性命,求安乐,也没有深远难知的事情,正是在睡觉进食之间。 我因为胃病不晚上进食,中夜就饥饿,就用莲子去掉心三十粒,煮白粥极融到水米不分,五更吃它,到口甘甜鲜美,入腹清虚。回转来想荤膻,即使五候鲭也感到腥气污秽要想呕吐。因为天下的至味,没有超过谷,也没有超过淡的。张文潜《粥记》称张安道每天早上起来吃粥一大碗,粥非常柔软细腻,早上起来空腹胃虚,谷气就发作,实在是奇妙诀窍。苏轼贴讲:“晚上十分饥饿,吴子野劝吃白粥,说能够推陈致新,利鬲益胃,粥后睡一觉,妙不可言。”大抵粥适宜早晨吃,行阳二十五度,不会导致产生疾病。不适宜晚上夜里吃,行阴二十五度,水就不容易消化,容易变成痰。养生家不可以不知道。有人说:“你当官虽然清贫,主持饮食的人有老妻,还有婢妾供服侍役使,不然的话一饘一粥,每天艰难辛苦,何况五更呢?”我说:“人不能够为环境所局限,鸡猪鱼蒜,碰到了就吃,固然是旷达;如果吞膻咬雪,盘错中药石,也有何不可呢?我能吃粥就叫粥,能够五更吃粥就五更吃粥。而淡泊要胜过膏梁,却本来是人人应当知道的,保留我夜气,不再强行来责备别人。使用莲子的,那莲子能交心肾,粥吃过后睡一觉,有人也依赖它。 每天空腹吃淡粥一瓯,可以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获益的不少。假如夹杂有甘咸的东西,就等于普通饮食。扬子云《解嘲文》讲:“最好的味道一定淡,”《本草》载有《粥记》,极力称道空腹吃粥的妙用。陆放翁诗讲:“世俗之人每个人都学长年,没有领悟到长年在眼前。我得到宛丘平常简易的方法,只要吃粥就可做神仙。”([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一《晨兴》) 19.遣兴以养生 清代的曹庭栋在《老老恒言》卷二《消遣》中说:笔墨挥洒,最快乐的事情。平时善于绘画的人,兴致到来时,不防偶一为之,书写一定要草书,绘画一定要画兰化竹子,就能够纵横任意,发抒性灵,而没有拘谨约束的嫌疑。吃饱之后不可以拿起笔,低头倚伏书案,妨碍胃气。如果由于应酬催促逼迫,转变成为魔障。 能吟诗的人,偶尔得到句子,摊开纸张写上,和一二老朋友共同欣赏它,不去计较工拙,自适其兴就好了。如果拈题或者和韵,不免下一番深思功夫,至于题照和寿言挽章,一概难以绚情。 院子中种植花木数十株,不求有名品种奇异花卉,四时不断绝就好。呼唤童子灌溉,可以当作每天功课,玩其生意,等它们花开花落,悦目赏心,没有比这更好了。 20.寝卧三昧 东坡对荐和李祉说:“我平生在寝寐时候,自己得到三昧。我开始睡觉的时候,且在床上安置四体,没有一个不稳妥的地方。有一处不稳妥,需要重新安排使它稳妥;已经稳妥或者有点儿小倦的地,稍微按摩之后,就闭上眼睛听息;已经匀直,应该用严整其天君,四体虽然又有苛养,也不可以少有蠕动,务必要在定心胜它;这么进食完毕,那么四肢百骸,没有不和通,睡觉的想法已经有了,即使寐也不昏。我每次在五更初起,梳理头发数百遍,顙面完毕,穿好衣服,需要在一干净榻上再用这种方法假寐。几个片刻的滋味,那个美妙没有尽头,整个晚上的滋味,都没法可以相比。”([宋]李荐《济南先生师生谈记》) 21.行止坐卧宜忌 卧的地方不可以头靠近火,一定会生眼睛的毛病,也不可以当风,一定会患头风等疾病。背承受风就会咳嗽,只有胸没有禁忌。善于调摄的人,即使盛暑也不当风以及在露下长久躺卧。 《抱朴子》讲:“人也有不生毛病的,各有所制摄生,食不欲。吃饱,睡眠不要扇,星下不躺卧。” 夜里躺下睡觉,经常叩牙齿九遍,咽下唾液九次,用手按住鼻子左右,上下数十遍。 书讲:“久坐伤肉,久卧伤气。坐不要背着太阳,不要当风湿,养成疲劳。坐卧在坟墓的边上,精神自然涣散。” 书讲:“卧出而风吹到他,血凝结于皮肤,变成痹;凝结于脉,变成血行不利;凝结于脚部,变成厥。” 书讲:“点烛掌灯而睡觉,神魂不安定。睡觉应该侧着身子弯曲膝盖,不损伤心气。睡觉应该舒展,精神不会散失。舒身而睡招致邪魅。”孔子说:“寝不尸。” 书讲:“睡觉不可以说话谈天。五脏象悬挂的钟磬,不悬挂不可以发出声音。”孔子说:“寝不说话”。 书讲:“睡觉不可以脚悬踏高的地方,长久会变成肾水虚冷,脚发冷。” 书讲:“睡觉的地方头旁边不要安放火炉,时间长久了引发火气,头沉重、眼睛发红、鼻子发干,发脑生痈疮(疒节)。” 书讲:“睡觉习惯闭上嘴巴,气不会失去,邪不会进入。如果张着嘴巴,时间长了变成消渴,失去血色。还有晚上睡觉不要盖上头部,可以长寿。洗干净脚再睡觉,四肢不会发冷。还有醉卧当着风,使人发痹。醉倒躺在黍杆之中。发疮患上大风,眉毛掉落。还有雷鸣时候倾天睡在星月之下,裸体躺在当风地方,醉倒睡觉,叫人扇他,都不可以。” 书讲:“吃饱了就睡觉,时间长了成了气病,腰痛,多种沉疴不消,变成积聚。” 书讲:“汗出来了不可以露天睡觉和沐浴,使人患身振寒热风疹。” 书讲:“坐卧的地方有隙风,赶快避开它,特别不适宜体虚年老的人。” 凡是晚上睡觉,两手摩擦使之发热,揉眼睛,永远没有眼睛疾病。 凡是晚上睡觉,两手摩擦使其发热,抚摩面孔,不会生疮(黑干)。 呵一次搓十次,搓一次摩十次,长时间地施行这方法,皱纹少驻颜多。 凡是清旦用热水洗眼睛,平常日子没有眼睛疾病。 凡是清旦刷清牙齿,不如晚上刷清牙齿,牙齿毛病不会生。 凡是清旦用盐水刷清牙齿,平常日子没有牙齿疾病。 凡是晚上睡觉,披散头发,梳理一百遍,平常日子头风少。 22.鸡鸣而起 《养情篇》讲:“鸡鸣时候起来,就卧床中,导引终了,梳理漱洗后就中正坐,测量时候寒温,吃点心,饭要象粥,如果服药,先吃好饭。……平时居住不可以嗔怪叫嚷用力,饮酒到醉,变成是大害。四时气候和畅的日子,衡量时令节气的寒温,出门行走三二里和三百二百步为好。依据力量行走,只让气乏喘就可以了。 23.睡觉良方 《癸辛志》讲:“吃饱缓步行走后才开始睡觉,一瓯新茶待儿煎煮。脱去巾衣斜靠在藤床坐着,风吹送水声来到耳边。”(裴晋公诗)“细书妨老读。长簟惬昏眠。取快且一息,抛书还少年。”(半山翁诗)“相对着蒲团睡味深长,主人和客人都相互忘却。一会儿客人离开了主人仍睡着,一直睡到太阳下山。”(陆放翁诗)“读书已经感到眉棱沉重,躺在枕上才高兴骨节柔和。睡过去不知道天色早晚,西边的残阳所剩已不多。”(僧有规诗)“老来阅读文书兴致容易衰落,要知道尘冗不如闲。竹床瓦枕在堂上空着,躺着欣赏江南雨后的山峦。”(吕荣阳诗)“纸糊的屏石制的枕头竹做的方床,手疲劳了就抛开书本午梦悠长。睡觉起来高兴的样子变成独自微笑,在沦浪中听到数声渔笛。”(蔡持正诗)我习惯疏懒已成癖病,每碰上暑期中午,一定需要躺下休息。客人中有嘲笑孝先的人,就哦(口甬)这些来自我解脱。但是苦于枕头热,就翻转四次,后来发现前人先辈说荆公喜欢午睡,夏季岁月应该用方枕,睡的时间长了气蒸得枕头发热,就转向一个正清冷的地方,这不是真切知道睡觉滋味,不会轻易讲这种话。 孝先说:“花朵竹子幽窗午觉的梦悠长,这当中与世界暂时相忘。华山处土如果容许相见,不去寻觅仙方而去寻觅睡方了。”睡觉也有方法。希夷意思是说息魂离神不动。《遗教经》讲“是有烦恼这种毒蛇睡在你的心中,毒蛇既然离开了,就可以安心睡眠”的意思。近世西山蔡季通有《睡诀》讲:“睡着时侧身而屈体,睡醒就伸展,早晚依时而定,先睡心,然后睡眼睛。”晦翁觉得这是古今没有发出过的妙论。 蔡季通《睡诀》讲:睡着时侧身而屈体,睡醒了平正而伸展,早晚随时而定。先睡心,后睡眼。”晦庵称是从未发过的妙论,不知道来源于《千金方》,讲“酒喝到半醉,独自住宿,枕头要柔软,温暖对足有益,能够使心平息,自然冥目。”([明]郑暄《昨非庵日纂》卷7) 24.坐不久视,立不久疲 养性的人,唾液不吐到远处,行走不快速,耳朵不极听,眼睛不极视,坐着不长时间看,立着不长时间疲劳,先寒冷了然后穿衣服,先热了然后再解开,先饥饿了然后进食,先干渴然后饮用;不要很劳累,不要很安逸,不要多吃生冷的东西,不要饮酒的时候当着风,不要多次沐浴,不要规造异巧;冬天不要太温,夏天不要太凉,大寒大热,大风大雾,都不要顶着。 25.一觉闲眠百病消 午后坐得时间长了有点疲倦,不可以在便榻上就睡眠,一定要就卧室安枕一会儿,或者醒或者寐,任其自然。要想起来就起来,不必要留恋。《左传》医和之说道:“晦滛惑疾。”注:“寝过于节制就会惑乱。”已经起来了后,用热水洗面,眼光倍爽。加上一件薄绵衣暖和背部,就会使四肢躯体都感觉轻健。乐天诗所称的“一觉闲眠百病消”。三伏时有人眠在便榻上,另外架设帐,窗子门户一定要严密封闭。 坐着假寐,醒来时特别感到神清气爽,比就枕而卧,更为受益。但有坐而不能寐的人,只要使其缄口,闭上眼睛,收摄心神,休息片刻,足以作为白天睡眠,也可以用来打发日子。乐天时:“不进行午时睡眠,日子长了怎么度过呢?”这真是老年空闲寂寞的境况。 正当白天就睡,已经睡了就起来;进入夜晚再睡,一昼夜之间,睡、起分作二次。因为老年气弱,运动久了就气道濇,所以靠睡觉来结束它。每天到午时,阳气渐消,少息养阳的原因,时间到子,阳气渐长,熟睡养阴的原因。东坡诗道:“这身子正象蚕将老,更尽春光两次睡眠。”如果少壮阳气正盛,白天睡觉反而令人眼睛昏花脑袋沉重,阳亢。 26.入睡妙法 太阳没有出来就醒了,夜晚正消失却不寐,老年常有这情况,黄昏时假如立刻就睡觉,就越无法睡着,一定要坐一会儿。坐的时候特别要调息来定气,塞住耳朵遮住眼睛,摒除杂想,或者行坐功运动一番。亢仓子说: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天。这样夜坐,就是安睡的妙诀。 《南华经》讲:“其寐也魂交”,养生家说:“先睡心,后睡目”,都是空言拟议罢了。我称寐有操、纵二法。操,象贯想头顶,默数鼻息,回转来看丹田这些东西,使心有所依附,就不会纷驰,应该能够获安寐。纵是任心游思于杳渺无朕的区域,也可渐渐进入朦胧的境地。最禁忌的,心要想睡觉,那么睡觉越困难。因为醒和寐交界关头,绝对不是心想得到的。只有忘了寐,那么心或者操或者纵,都通向睡乡的道路。 27.睡姿 论语讲:“寝不尸”,意思是不仰卧。相传希夷安睡诀:左侧卧就弯屈左足,弯屈左臂,用手上承头,伸展右足,把右手放置在股间。右侧卧就反之。半山翁诗:“华山处士假如能看见,不再去寻觅仙方而去寻觅睡方。”这果真是他的睡方吗?依照这种方法卧倒,似乎较为安稳,但也不要太拘泥,只要不仰卧就可以了。…… 卧不安宁,容易反侧。卧即使安宁,醒来时也应当转动,使络脉流通,否则会半边身子板重,或者腰肋发疼,或者四肢关节痠的都有。依照释氏戒律:卧只有右侧,不可以转动,名叫“吉祥睡”。这是力戒酣寐,加速醒来,和老年安寝之道正好相反。…… 胃刚接纳食物,脾不及消化,有人就因疲倦而想要睡,需要强力忍耐。《蠡海集》说:“眼眶归属脾,眼睛张开眼眶一动;脾随之而动。”又说:“脾动到声音就动,动是可以化食的原因。按着脾和胃,一起位于中州,而膜连接胃左,所以脉处在右面而气常在左面运行。如果进食后一定要睡觉,适宜右侧来舒脾之气。《续博物志》讲:“卧不要左胁”,也是这个意思。进食距离远就左右都合适。…… 睡醒后需要手足伸展舒张,睡着就不嫌弯曲收缩。《续博物志》讲:“卧要脚缩着”是这意思。到冬天晚上越弯曲收缩就越冷。《玉洞要略》说:“伸着脚卧倒,一身都暖和”,试验它很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