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道教音乐与养生的关系
  • 浏览 1517 次 【字号 】 发布日期:[ 2013-5-15 ]

  • 道教音乐与养生的关系



    养生一词,来源甚古,在《庄子·养生主》中就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历来,道家与道教都十分重视修真养性,把平时的修炼视为养生之道。尤其是全真道,更是以“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思想为宗教信仰,“性”功指修心,“命”功为炼气,“真”为个人内修的“真功”及布道济世的“真行”,成仙乃修炼之最高境界。从道者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炼养,一旦“真”功告成,即可自主生死。所以,道众尤为注重修炼养生。

    道教的外在形态是它的科范仪式,而道教音乐又是各种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道教音乐?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它包括道教科仪音乐以及道士在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使用的音乐。可见,道教音乐也是道士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为了“绝尘欲,炼心性”,每日早晚必须面对神灵,上殿诵经。凡住宫观道士,皆以敲钟、击鼓为令,每日清晨五更开静,在打扫、斋沐、整肃衣冠之后,便上殿咏早坛功课经;每日晚斋毕,晚坛的头通鼓响,道众又要及时沐浴洗漱,严整衣饰登坛讽咏晚坛功课经。道众把这种早、晚功课经,视为识心见性、延生保安的炼养实践,亦即养生之道也。

    在道教经典与文献中,有关道乐与养生的论述也屡见不鲜。在《太平经》卷一百十三中有:“乐,小具小得其意者,以乐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乐治;上具上得其意者,以乐天地。得乐人法者,天地为其和……上士治乐,以作无为而度世;中世治乐,乃以和乐俗人以调治;下士治乐,以乐人以召食……夫乐者治乐,形者致刑,犹影响之验,不失铢分也。”这里认为音乐对人是有教育作用的,“以乐人”,可以使人为之“悦喜”,用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对自然的功能作用而言,“以乐天地”,可以使天地为之“和”;对于治乐者本人来讲,上士为了“度世”,修身养性到达“无为”之境界;中士是为了“和乐俗人以调治”,以音乐为社交手段,进行人际交往;下士则是为了“召食”糊口,作为谋生手段。对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刑罚的关系而论,则是止械斗断奸邪,兴道德制逆恶。目的在于乐人、乐治、乐天地、乐神灵。归根到底,是要用音乐对民众百姓“教化”,教人养生,使“祸乱”不作。这就指明了道乐对道徒和信众二者的修养与教化作用,也是道乐的最终目的。

    《太平经》在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还谈到:“以乐治身守形顺念致思劫却灾……故乐者,天地之善气精为之,以致神明,故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这里提出了以乐“治身”、“守形”、“顺念”、“致思”、“劫却”一套完整的音乐功能理论,认为音乐“能通神明”,道教徒兴乐,下得其意,以“乐身”、“乐治”;中得其意,以“乐精”、“守神”;上得其意,以“乐神灵”。俱得其意,达到“顺念”、“致思”的意境,悟道得道,当可“长生久存”。此乃道教徒通过音乐活动达到养生的目的。

    音乐能使人延年益寿,已为奉道者所信仰。历史上对修道之人要求十分严格,一般道士要会“琴、棋、书、画”;资深道士要会“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高道则须“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医、卜、星、相”。音乐是道士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在道士的修持中如此重要,是因为“乐可以调气息、和阴阳,因而道教徒利用音乐的这一特性而创作了玄门独有的音乐来修持自己。”

    音乐能使人延年益寿,也已为现代科学所证明。美国马里兰大学科学家凯瑟琳·麦考密克向人们揭示,歌唱能使人健康长寿,因为“唱歌能使呼吸系统的肌肉得到积极的锻炼,它在增强胸部肌肉的方面不亚于游泳、划船和瑜珈。”而道教音乐自然融合,清彻无尘,更能使歌者在咏唱的状态下犹如进入清虚之境而得到心灵的净化,这也是道教徒进行养生的最好途径之一。

    道教的早、晚功课是道教科仪的主要内容,是道众每日必修之功课。其音乐堪为道乐中的精华,也是我国传统音乐中词曲结合的声乐艺术珍品。在早、晚功课活动中,道众在庄严肃穆、清幽淡雅的乐声中,缥缈忘我地与 “神”交往,并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如早功课启首的《澄清韵》咏唱“天无(哎)氛(哪)秽(呀)……”正是“琳琅振响,十方肃静”情景的写照。随着歌者全身心地投入,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虔诚心境。此韵的歌词是源于《元始无量度人妙经》,著名道士成玄英在注解此经时称“上圣元始天尊”所降《度人经》具有“开人度物,死生通济” 的神奇法功,谓“诵经十遍,上达诸天,起死回骸,咸得长生。”并对“天无氛秽,地无妖尘,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注曰:“诵咏之者,上感诸天,服配灵文,即随气所,至功德圆满,升为金阙之臣。”这即是说,只要虔诚诵咏《度人经》这几句经文,便可起死回生,长生久视,甚至能“积学成真,通道入圣,骨肉同气有日”,飞升为玄都玉京之神位。这种无欲无为的静养理念及“重玄”之道,给信徒一种虚幻的祈望,以致激发出无比虔诚追求的精神力量。《澄清韵》一歌所蕴涵的思想内容,正是源于《度人经》及成玄英重玄之道的思想。所谓“澄清”,即指 “玉宇澄清,纤尘不染”的神仙天界景象,这也是信徒们念念不忘追求与渴望达到的“仙境”;它要求道徒要“三业清净”(身业净、口业净、意业净),“淡泊虚夷,不染尘境,体兹正道,悟彼重玄”,以达到长生久视、悟道飞升的目的。此韵意旨深邃,概览精炼,既是天道的清彻无尘,亦是人道的清静无杂,所谓天人合一也。如《全真正韵》中《澄清韵》,此韵的音乐,起腔即用“商、羽、宫、清角”四音,散发出一种清虚淡雅的意韵,入拍后则句幅连绵不断,悠长婉转,环绕商音旋转,加之道士一唱三叹的抒咏诵唱,更加突出了此歌清雅闲适的情致;尾腔与起首的散板近似,构成首尾呼应的结构关系。该韵用于早功课的启首,使道众自早课始,即进入一种澄清尘埃的清幽境地,开启了养生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而晚功课第一首韵腔《步虚》,渊源尤古,据南宋刘敬叔《异苑》载:“陈思王游渔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据称此韵因其宛如众仙缥缈步行虚空歌诵之声而得名。作为晚功课的首韵,道众即在缥缈的《步虚》声中,清静地步入无为之境,以圆满地毕其一天的修持活动。

    还有道乐的法器(乐器),也为道徒修炼养生所用。在道教音乐中,最早使用的法器有钟、磬、鼓、铃等。在葛洪的《抱扑子·道意篇》中有云:“撞金伐革,讴歌诵跃,拜伏稽首,乞求福愿。”可以看出,那时即用了乐器来“乞求福愿”,进行修炼养生。金、革的运用,早在春秋战国就非常广泛,它在民间巫仪活动中也广为运用。道教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在课诵中,也是金钟玉磬,依次时鸣,行道上讲,悉先叩击。同时,这些法器,在道士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它具有通神避邪的双重功用。磬口向上,谓之其声能上九霄,通达天庭;钟口向下,其声能召唤地府诸神;钟鼓齐鸣,万物苏醒,法力所致,功德圆满。道教徒正是运用这种音响,祈求上苍,召唤神灵,求得功德圆满,得道证真,实现养生的最终目的。现代科学也证明,在宗教仪式中这些响器的敲击声,在一定的音响频率内,能使人产生一种幻觉的状态。道徒们正是应用这种特殊音响以进入修炼养生的幻境。

    道教音乐是道教徒进行修炼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在修持中须臾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他们在晨钟暮鼓与铿锵的声乐中,周而复始地持诵早晚功课,岁月轮回,从不间断,这种长期而有规律的修持活动,无疑会使他们的身心得到积极的炼养与有益的调息,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意愿。


Copyright ©2022 广州田至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热线:13926267057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历德雅舍  网址:www.688zgdy.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76813  技术支持:现科网络

现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