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飘远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人所难毕者,行人已做毕,人所难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后天培养坚,两足迈于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驹过隙,翘首终南山,对天三叹息。
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知我内丹成,不讲筑基业,赐我外丹功,可怜谆告切,炼己忘世情,采药按时节,先天无斤两,火候无爻策,只将老嫩分,但把文武别,纯以真意求,刀圭难缕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换鼎复生孙,骑龙起霹雳,天地坏有时,仙翁寿无极。
张三丰先生《上天梯》词,是祖师苦求金丹大道,修炼有成的过程自述。曲名《上天梯》的意思,是祝愿有缘者,能够顺着这首《上天梯》,修得道家的天仙成就。
《上天梯》基本可以分作上下两部分来讲解,上半部分是陈述祖师未遇真师前的苦恼,以及在出家前,为完成修道所做的准备,主要包括张三丰祖师的家庭情况、背井离乡了全大道的愿望、别妻弃子一心修道的破常格道理,从他的这些现身说法可以看出张三丰先生的金丹大道理论的源头。
《上天梯》的下半部分,是祖师陈述幸遇火龙真人后的修道秘密,主要陈述了祖师怎样经历了“内丹成,外丹就”的了命修为;了命后的十月怀胎,是成就法身,即内丹学的金液大还丹,再到饮刀圭的脱胎神化,完成移胎换鼎的顿悟,先了命,后了性,以至于“身外有身”而超凡入圣,这一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大道原理,在《上天梯》中基本得到呈现,故《上天梯》的下半部分内容最为关键。
本文为了讲解的方便,按照现代文的习惯,将《张三丰全集》中的这首《上天梯》,根据文意分为两段来逐步解释
“大元飘远客”一句,据史书记载,张三丰先生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这句“大元飘远客”与“汉终唐国飘蓬客。”(吕洞宾《敲爻歌》),两位祖师都称自己是“客”,这跟现代通俗的客的含义不同,道士出家修行称作“客”,是出家无家,抛弃世俗的一种谦称。“大元飘远客”有版本也写做“大元飘蓬客”,将“远”字改为“蓬”字,含有道家修仙成为蓬莱仙客的意思。而史实证明,张三丰先生主要是活动于明朝,若改为“蓬”字,则应该是“大明”飘蓬客,比较妥当些。所以,《上天梯》这句“大元飘远客”,比较符合祖师出生在元朝末年,直到67岁入终南山出家的这个时间跨越的。
“拂拂髯如戟”一句,是张三丰先生的自画像。史载张三丰先生的相貌是“丰神奇异,龟形鹤背,大耳圆睛”。 拂拂,胡须茂盛样。说明祖师是一个两腮长有浓密而茂盛,如戟般坚硬胡须的美髯公,颇有一派仙风道骨风范。
“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一句,是祖师感叹后世有缘者,若有幸从《上天梯》获得真知,就不要感谢我这个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号清虚道人)了,就当作是上天所赐吧。我国道士们极其尊师重道,从来不把自己的真传据为己有,都认为是天垂宝露,是天机天命而非人意。故这句抒发的是一种广度有缘的胸襟。“锡”通“赐”,意恩赐。
“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一句,表达的是祖师云游四海,苦求至道的坚韧毅力,是海枯石烂,永不改移的意思。
“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一句,记录了张三丰先生,曾经还是一个候补官员,他之所以放弃这个功名,要去如此辛苦的云游四海,目的是为了寻找真师,以获得金丹大道的真传。
“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一句,陈述了祖师中年丧考妣,为了苦寻丹秘,违背祖训未丁忧,就离开了家乡。
“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一句,陈述了祖师是中年出家修行的。为了减轻出家给妻儿带来的痛苦,他天蒙蒙亮就悄无声息的离家了,走的时候,儿子尚且年幼,还扎着小辫子(丱角儿)。祖师狠心别离中年妻与幼年子,这样的决心,是源于修道的破常格理论。祖师在其《道言浅近说》中,曾反复强调一个修道者,是要破常格、要把道当作奇货去对待的即“绝人心、复天理”的道理。也就是古人修道,必须有着极大、极强的信心、持久的恒心与毅力去绝人情,才能有所成就。否则,人情人缘未了,是不能修行的。
在古代这只是一般的道士出家的基本条件,而对于道家金丹文化来讲,只有做到“行禅唱咏胭脂词”般的在尘出尘,才不至于被世情所迷惑。一个道士只有抛弃世俗那种重重压力下的平凡生活,把一心修道,当作一种生活常态,通过这样的苦行,才能让我们的“本真”出现,才是道士修仙的开始。
一般人理解的道士的这一苦行思想,实际上这样的努力是为了获得“本真”的。这一愿望成为一个道士甘愿出家,苦修修行的精神信仰。因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能与道相契。
《上天梯》的这一思想,张三丰先生在《道言浅近说》中说的极为明白:“学道人原有常格要破,乃能引心入理,热心去,则冷心来,人心绝,则道心现,此吾所以撇功名势利,弃儿女家园也”。道士之所以要打破常规,掉头离火宅的根本缘由,是为了实现“引心入理”,获得道心,从而实现修真。
所以,祖师《上天梯》这样说:“人所难毕者,行人已做毕,人所难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他作为一个修行人的坚韧毅力,是为了得到修行的“长生果”,实现道家金丹大道的白日飞升。
“后天培养坚,两足迈于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驹过隙,翘首终南山,对天三叹息”一段,是祖师走出了缘闻声觉的执着,因道心完成“以铅制汞”,从而心不妄动而精固,获得后天形体的培养,他的躯体已经很坚实了,这是炼金丹的“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的三全。史书记载张三丰先生有硕长而伟岸的身躯,这里的意思是感叹自己已经通过炼己于尘世,有了硬朗的身板这个修道的根基,到处云游而未逢真师点化。《诗经》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祖师在这里感叹其慕道的艰辛,以及他渴求得道的惆怅,祖师的这种心情,就好比哪个在城阙望眼欲穿,等候着情郎的女子般煎熬。而生命是如同白驹过隙般那样的稍纵即逝的虚度,担忧生命的无常,已经67岁了,还不能得道,他只能抬头仰望终南山,对天长叹,这种渴望真师的复杂心情。
我们从《上天梯》上半部分的自述,可以了解张三丰先生的生活年代、相貌特征、家庭情况、家庭成员等,特别是出家前破常格的勇气,以及他看破名利、弃官、弃丁忧、离家、别妻、弃子、云游、信道、访道、修道的艰苦生活等等,《上天梯》字里行间,都详细的告诉了我们。
接下来我们看看《上天梯》的下半部分,关于张三丰先生相遇火龙真人后,究竟传承了什么,其中有哪些关于道家金丹文化修仙的核心内容,值得大家仔细琢磨。
“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一句,祖师说,感谢上天的垂爱,让我幸遇火龙真师,恩师元音切切,为我一一的讲解了炼金丹的秘密。
“知我内丹成,不讲筑基业,赐我外丹功,可怜谆告切”一句,是《上天梯》中关于内丹学的核心内容。张三丰先生的金丹层次是十分明晰的,先修外丹承接内丹,前期是修命,中期是了命。所以,张三丰先生反复说“炼己即在筑基之中,筑基不在炼己之外。”,不是有单一的炼己,也不是有单一的筑基,炼己的根本是为了获得道心,有了道心就是筑基,这个即是金丹大道的正宗。若内丹修为已经完成,就不用再讲筑基了。故了命的筑基工夫,内丹学叫超凡之功,不是入圣之功,这个大家要分清楚。因为,超凡阶段是吕祖说的“寿同天地一愚夫”的有生,是还没有顿悟开慧的意思。火龙恩师将炼金丹的内丹和外丹过程,都恳挚的传授给张三丰祖师了。
“炼己忘世情,采药按时节”一句,是讲的修命阶段的应物之心的修炼。吕祖说的不迷,才能性定气回。这个气是延年药在身,是《悟真篇》说的识沉浮、明主宾的道理,才是采药的时节。
“先天无斤两,火候无爻策,只将老嫩分,但把文武别,纯以真意求,刀圭难缕晰”这段,是关于内丹成就过程中的文火温养之功。前期的修命是武火,有了黍米玄珠,转入文火温养,这个了命的过程艰难,虽然火候无爻策,但其中承接的分老嫩,是要“真水火,配阴阳,世人莫要乱思量。”的。感谢恩师对弟子的提携,让弟子求得真意,得到黍米玄珠,更让弟子明白了《入药镜》所说的“饮刀圭”的真正含义,原来吕祖也是“因读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今天弟子总算明白了这个至精至粹的刀圭是什么,刀圭真是难以详尽而真实地讲出来啊。
“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换鼎复生孙,骑龙起霹雳,天地坏有时,仙翁寿无极。”一段,是《上天梯》讲解最终了性工夫的,是内丹学的修性阶段,也就是《悟真篇》所指的““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阶段。内丹学的十月怀胎和九年面壁,都是隐喻的修性阶段,金丹工夫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是移炉换鼎,跟修命阶段的“再安炉,重立鼎”是不同的阶段。吕祖说:“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实际的意思是指的顿悟修性,没有肉体的窍穴等象,才是脱胎后的修仙,才是道家了命的有生,转到了性的无生。故祖师说“仙翁寿无极。”
通过对《上天梯》中张三丰先生修道的这些陈述,我们可以发现三丰派的金丹文化,是继承了我国道家钟吕派金丹文化的不二法门总体。其出家前的修真,本质是为了实现祖师反复强调的“天心来复、天理常存”的人生实修价值,即道家提出的“真人”这个本真的出现,后期是实现“虚极静笃神有象”的金丹了命,再脱胎顿悟,步入太虚之境的无极大道。
故道家金丹文化的这种修真,跟如何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密不可分的。这一修真思想,是道家站在道的高度,来解释修真的实际应用,是一种高屋建瓴、层次井然的修真模式,且还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知行合一的实修实证。成为道家金丹文化拉动武学、养生学、道学、宗教学的顺理而知、顺道而为的一大基础理论,将对现代道教怎样去大力弘扬金丹文化的内涵以应世,怎样根据人体实际的修证,以实效获得重整人心,共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实用的普及价值,将是我国金丹文化,今后能够跟太极拳术一样,逐步普及推广给大众修真的核心理论之一。
因为,在这个及其功利的时代,用道家的金丹文化来应世,这正好符合大众如果这样做,是有无穷好处的心里诉求与社会需求。
因为,这样的实修行为,是可以做到身心和谐,实现健康肉体,远离疾苦的效果以了命,让生命获得新生,能够满足世人健康长寿的愿望。
《上天梯》的这个冷热之心的转化,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其对世情极冷之心的背面,恰恰是为了实现否极泰来的“复天理”的本来道心的显现。这在道家来看,只有坚守道的理性、遵守道的规律,将修真生活日常化,用道家的话来讲,叫“从容中道”。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炼金丹,是道家“逆行”思想的体现,实际道家金丹学认为,人们只有这样,才是“逆中大顺”,就是地道的道家“返还”工夫,因为这样才能遵循道的规律办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动词,是“效法”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大和谐,才能从有生转化到无生以证道,完成了命了性的性命双修过程。
《上天梯》中的金丹性命双修原理,完全不同于现代流行的仙学,是道家炼金丹的始终,包含了吕祖金丹文化的“三铅”过程,不是某些人揣测的对肉体精气的玩弄,这些基础知识,是值得现代道教去重点诠释与研究的仙学理论,故继承《上天梯》的金丹文化,将对我国仙道文化,具有权威指导作用。
Copyright ©2022 广州田至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热线:13926267057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历德雅舍 网址:www.688zgdy.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76813号 技术支持:现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