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民们既发现武当山孤峰焰起,群峭攒空,象熊熊燃烧的火焰,又发现天柱峰和其西北一峰看起来类似一只神龟,是北方水神玄武的形象。他们自然就会产生联想,认为这是上天昭示的以水克火、水火既济的象征,因此取“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称此山为武当山。
武当山和其它名山一样,有自己的别名、封号。元代刘道明的《武当福地总真集》说:“传记云: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此外还有嵾上山、参岭、谢罗山等名称,这些名称各有来历,各有涵义。
武当山之名当出于秦汉之前。最早记载武当县名的史籍是《汉书·地理志》,县因山而得名,山名早于县名当无疑问。而关于“武当”一词的来历和含义,历来有不同意见。
一、“非玄武不足以当之”说。《武当福地总真集》云,武当山“乾兑发源,盘亘万里,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因名之曰武当”。《玄天上帝启示录》云:其山名太和,“玄帝升真之后,谓曰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更名曰武当”。
二、“以武挡敌”说。《武当道教史略》认为“武当山最初的得名,可能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防范巴、庸等古族及秦国的入侵有关”。春秋时期,防陵(今房县)、均陵(今丹江口市)一线为楚国抗击巴、麇、庸等国的前线;战国时期,武当山北面的汉水、丹水一带是楚国抵抗秦国入侵的前线,楚国在武当山地区驻扎军队,以勇武之士抵挡秦国的军队,“武当”一词的来历或许与武关、武胜关一样含有“以武挡敌”的含义。
三、“武当因音近‘巫丹’而得名”。四川省社科院王家祜先生认为:“‘武当’音近‘巫丹’与‘武担’,也许与‘禀君之先,出自巫臷’的巫山、丹水等古族名、地名有历史迁播的关联。”“因知‘武当’源自太昊巴人之‘巫’(武都、武担)。”
四、以水神玄武镇压火方。《大岳太和山纪略》云:“夫山之奉元武者多矣,此何独以武当名?意者荆南火方也,楚王祝融火神也;武当度分在翼,翼于南方七宿为翼火蛇,又天之火宿也;于九星为廉贞,于五星为独火,于天机为燥火;考山图也,孤峰焰起,群峭攒空,象亦火也,惟奉北宫真武之水精以镇之,乃有水火既济之功。武当之名,太和之义或寓于此。”
以上四说各有理由,难以确定谁的依据更充分。现代考古学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四方四神的信仰源远流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可能是中国古代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物。到春秋战国时期,四神、四象所具有的“镇四方、辟不祥”的守护神职能更为人们所重视。
1994年,摄影师在武当山金顶周围航拍时,偶然拍到一张从太和宫南面空中俯视天柱峰的照片,天柱峰和其西北方一座山峰的造型非常象一只巨大的神龟,天柱峰象龟背,另一座山峰象龟首。这一奇特造型可能早在先秦时期已为从山南登顶者所认识,古代山志说武当山山势“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按宋代道经的解释:地轴水精神龟,天关火精圣蛇”,这说明古人已发现武当山的山势象一只巨大的神龟。古代先民们既发现武当山孤峰焰起,群峭攒空,象熊熊燃烧的火焰,又发现天柱峰和其西北一峰看起来类似一只神龟,是北方水神玄武的形象。他们自然就会产生联想,认为这是上天昭示的以水克火、水火既济的象征,因此取“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称此山为武当山。
太和山之名当出于六朝之前。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456—536年)的《玉匮记》说:“太和山形,南北长高,大有神灵,栖凭之者甚多。太和山虽在南阳界,而去洛阳甚近。”他著的《真诰》卷九说:“山世远受孟先生法,暮卧先读《黄庭内景经》一过乃眠,使人魂魄自制炼……世远得道为太和真人。”该书卷十四说:“山已得为太和真人,则应居南阳太和山中。”《无上秘要》卷八四说:“山世远,晋人。”北魏郦道元(466—572年)的《水经注》说:“武当山,一太和山……”这表明在晋时武当山已有太和山的别称。
“太和”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古代把阴阳会合、天地冲合的元气称作“太和”。汉代道家人物严遵的《道德指归》卷七说:“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虚冥。”道家把“太和”看成是“道”的演化、“道”的表现形式。显然,六朝以前古人以“太和”为武当山的别称,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
其含义有四:一是指此山生成极早,即道经所谓“自有太极,便生是山”,因而该山禀太和之元气,能生天立地;二是指此山山势象腾腾燃烧的火焰,直上碧空,而水神玄武(神龟)镇压山顶,可以起到水火既济,阴阳调和的效果;三是指此山元气淋漓、涵藉着无穷生机,太和之气贯通天人,天地赖之以生,人性因之而成,故修真学道之人于此山修炼,“当契太和”。实际上,“太和”一词体现了中国古人希望普遍和谐——天地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愿望。
仙室山之名见于六朝典籍。《水经注》说:武当山“又曰仙室。《荆州图副记》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方舆胜览》引《荆州记》说:武当山“在县南二百里,一名仙室,一名太和,乃嵩高之参佐,五岳之流辈”。武当山之所以有“仙室山”之别名,是因为它在修仙学道的人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被视为“神仙窟宅”。南朝刘宋郭仲产(约生存于456年前)的《南雍州记》说:“武当山广圆三四百里,山高陇峻,若博山香炉,岧亭峻极,干霄出雾,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武当山在普通人眼中是神雾漂渺的仙境,在求长生学道术的人眼中更是大有神灵的神仙居室。
嵾上山、参山、参岭之名见于六朝典籍。《水经注》说:武当山“亦曰嵾上山”。唐代徐坚等撰《初学集》引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说:“参山周回数百里,耸状若香炉,至于云霁。天明景彻,在襄阳北望见此山。”《武当山记》说:“区域周回四五百里,中央有一峰,名曰参岭,高二十余里,望之秀绝,出于云表。清朗之日,然后见峰,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清霄盖其上,白云带其前,日必西行,夕必东返,则惟其常,谓之朝山盖,以重朝揖之主也。”嵾读作(cēn),形容山势不整齐,嵾嵯不齐。虽然武当山众峰错落,可用“嵾嵯”来形容,但若用“参”字(cān)也能解释。“参”在古汉语有“高”的意思。参山即有形容武当山高入天空的意思。再者,古汉语中“参”同“叁”,“参”在《周易》中是天数,是天的代名词,武当山大顶高出云表,如在天上,称之为“参山”当也有形容其高入云天的涵义。谢罗山之名亦见于《水经注》:“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有关东晋人谢允入武当山学道之事,《真诰》、《甄异传》、《续搜神记》等书都有记载,此不赘述。
太岳之名见于宋代地理类图书,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说:“《图经》云:武当山,一名太岳。”“太”亦写作“大”,元代道书《武当福地总真集》、《玄天上帝启示录》等书均写作“大岳”。“大岳”有高于五岳、大于五岳之意。
(作者:杨立志,来源:十堰周刊)
更多关注: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Copyright ©2022 广州田至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热线:13926267057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历德雅舍 网址:www.688zgdy.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76813号 技术支持:现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