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道德经》的养生学与认识论
  • 浏览 91 次 【字号 】 发布日期:[ 2013-5-21 ]

  • 《道德经》的养生学与认识论
     

    语言,逻辑,意识思维作为认识工具的有限性是众所周知的,而普通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则停留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用日常语言,普通逻辑,常人意识思想所作的经验层面的研究,这种研究限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符合经典文句的日常事例,由符合反过来证明《道德经》是重要的,对我们是有用的;另一个层面是用哲学的概念语言,辩证逻辑,理性意识思想所作的思想义理层面的研究,这种研究一是为《道德经》进行哲学定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判明《道德经》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一是与其他哲学体系比较,相互解释阐明,一是为自己的思想学说寻找经典依据,或对经典义理加以唯我独见的引申阐发,这些研究乍看出之有据,言之成理,似乎《道德经》就是他说的那么回事,可一旦遇到相互矛盾乃至自相矛盾的说法就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是非真假,究竟哪个说法更符合《道德经》本义,读多了又总觉悬,一切研究结论似乎无限接近经典本义,然细细推敲,总觉隔了点什么,不读倒罢,读了反觉成遮蔽,让我更不知《道德经》说的是什么了。这就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单单用我们的头脑,凭借意识思维能否真正认识《道德经》,真正领会它的精神义理。我甚至怀疑一切用头脑对《道德经》所作的研究,不但没法找出《道德经》的真义,甚至以自己的先入之见和理论方法造成了人为的遮蔽,埋没了《道德经》,使我们越来越难以读懂它、深入它。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推断,如果《道德经》说的是老子本人的思想义理,则无论我们研究它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人死骨枯,绝无对证故,所谓《道德经》的义理只是研究者私义而已。如果它说的是公道公理,它的思想义理不限于当时当地当人,则必然是义不在言,执著经典死扣文句反成背道而驰,而研究《道德经》实际是研究现在,研究自己,因此,我可借助经典语句的指示作用走反求诸己的道路,又如是公道公理,必然是一道一理,无有二义,真正领会它时必无矛盾和争议。有争议,有不安,则必是未真正通达,与道相隔。而由《道德经》的流传不绝,我倾向于认为《道德经》是大智慧语言,说的是公道公理,唯其是公道公理,才有后代人对它的认同,有了认同信守,才保证了它的流传不绝,既然是公道公理,则我对《道德经》义理的认识把握必须走反求诸己的路线,而反求诸己之“己”绝不归结为头脑及意识思维,使头脑和意识思维可能的是我们的肉体生命,完整的“己”应是身心合抱的统一体。因此,认识《道德经》不仅要用我的意识思维,更要用我的肉体生命,这种用身心去认识经典的方法,不再是为自己的聪明悬想、一己私见面从经典中寻求文字依据以资证明我说与经义合,而是为经典文句从自己身心的实证体验中寻求证实和解释依据,这种研究方法我称为参同实证法,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就《道德经》本身去落实参同实证,达到确定无疑的认识和唯一无二的解释。我认为这就不得不研究《道德经》的养生学与认识论。

    南怀瑾先生指出:“中国文化哲学,自古传统的习惯,无论讲超越形而上学的虚无,或讲形而下世间人事物理的妙用,缩小而至于人生,必须归于修养身心性命的实用之间。扩而大之,使可见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应用,从来不徒托空言,而不见之于行事之间,但使思想辩聪,独立为学。尤其在身心修养方面,必然反求诸我,要与伦理道德的德行相宜,才可称之为学,这便是中国文化哲学与西方文化哲学最大不同的关键。”(《道家与道教》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道德经》作为中国文化哲学的基本经典,它的高深的道德学说贯彻到身心修养上即表现为它的养生学。对于老子《道德经》的养生学说,南先生概括为五点:一、入手立基虚极静笃的养静论。并引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


Copyright ©2022 广州田至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热线:13926267057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历德雅舍  网址:www.688zgdy.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76813  技术支持:现科网络

现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