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中华周易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常秉义教授
所谓“东方”,是指以中国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思维模式及其文化特征。而“西方”是指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思维模式及其文化特征。“东方”还有更宽泛的含义,它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恒河流域在内的东亚古文明。
东西方的思维模式及其文化形态是大异其旨的:
从建筑上,中国注重天人合一的四面八方整体和谐;而西方则强调张扬个性、刺破青天的高大建筑。
从历法上,中国是阴阳合历,阿拉伯世界是阴历,西方是阳历。
从舞蹈上,中国舞自古讲究轻衣长袖的服饰,旋转跳跃的舞姿,修眉流眄的风韵,飘梁动木的清音。翩翩之舞,含刚健于婀娜,寓神韵于婆娑。这些特色给朝鲜、日本舞蹈以深远影响,是庄重古板的中世纪欧洲宫廷舞蹈所无法比拟的。中国舞蹈像中国绘画一样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国古典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诗经》《楚辞》、汉魏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都具有世界声誉。诗坛巨星数以千计,如屈原、建安三曹、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都震烁古今、响誉全球。中国诗歌讲究意境和韵律,富于绘画美和音乐美,具有撼人心弦的激情,为世界所称羡。特别是唐诗,被誉为“东洋文化的金字塔”,世界文化的顶峰。此外,先秦散文、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以及古代音乐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艺术宝库。
北京城按照《易经》天地人“三才之道”原则,将皇宫称之为紫禁城,以与天上的紫微垣相应。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名称源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阴阳中道思想。前殿为阳,后寝为阴,后寝三大宫为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宫。三宫名称皆本乎《易经》中乾为天,坤为地,乾为君,坤为臣,乾为父,坤为母的原则,所谓乾天清轻上扬,坤地重浊下凝,地天交合而成泰,人伦之大吉。围绕三宫又分左右十二宫,即东六宫与西六宫,合之十五,以应河洛中轴运枢之妙。东西十二宫,以应十二辰,象征妇道遵从地道,无成有终。
北京城门,外城七门,以喻面南向明而治,内城九门,以喻九五之尊统御四宇。内城大门南三北二,以喻“三天两地”之祖制。
城门名称也一依八卦形制冠之,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象征先天八卦乾天坤地、离日坎月之格局。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又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天象28宿。外城东南崇文门,西南宣武门,象征左文右武,一张一弛之道。东北安定门,西北德胜门,象征文治武功,怀柔天下的王道思想。东直门、西直门,象征日月出没的阴阳大道一样日久天长。皇城共置五个门,象征河洛中五,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皇极思想。中轴线全长十五里,象征河洛运枢左右逢源之常数。
最值得称道的是贯穿北京城的中轴线。中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说:“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南北中轴线,由南至北长七公里余。在它的中心立着一座座纪念性的大建筑物。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门直穿进城,一线引直,通过整个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钟楼鼓楼,在景山巅上看得最为清楚。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更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样以巍峨尊贵的纯色黄琉璃瓦顶、朱漆描金的木构建筑物、毫不含糊的连属组合起来的宫殿与宫廷。环绕它的北京街型区域分配也有条不紊的城市奇异孤例。”
由于有了这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就形成北京城左右对称与对应的建筑格局。北京的内外城门,沿着南北中轴线都形成了东西对应的格局,展现了传统的中轴对应文化理念。若以南端说起,左安门对应右安门,中间是永定门;广渠门对应广安门;东便门对应西便门;崇文门对应宣武门,中间是正阳门;长安左门对应长安右门,中间是天安门;东华门对应西华门,东安门对应西安门,朝阳门对应阜成门,东直门对应西直门,安定门对应德胜门。这些城门都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布局。由于北京南北建筑中轴线的形成和城门的对应建设,通过城门之间的街道也就自然对应成一条条直线,构成了北京城市街道规整的网状格局。正应了 “道如丝分,事则棋布”的经典法则。
从文明类型上说,东西方之间的反差也极为明显。日本学者岸根卓郎指出:岸根卓郎《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3页。“西方文明是自然对立型、自然掠夺型、自然破坏型的父性型物质文明;东方文明则是自然顺从型、自然循环型、自然共生型的母性型精神文明。”这种柔性文明的特点是“尽物之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人天合一,万物一体,尽物之性,顺物之情,共同构成一个和谐协调的世界。
综上所述,西方文化是一种机械实体论的认识方法,西方人往往习惯从具体的物质结构基础上,采用分析还原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及精确的定量形式,去追求物质世界的和谐和统一。而东方思维方式强调通过物质运动无限的时空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来探讨事物的动态变量关系。西方科学过于注重科别分工的精细,而缺乏归纳、综合的思路。阿尔温·托夫勒在《科学和变化》中说:“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局部分解成尽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至我们竟然忘记把这一些细部重新组装到一起。”
尽管西医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只从受精后的形而下开始研究,而对于生命奥秘、本原乃至形而上的本体却从未涉足。而中医学认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以上是说,生命来源最为重要。也就是说,研究人体,理应从形而上入手,才能真正把握医学之真谛。有趣的是,现代科学成果六十四个遗传密码子与古老的六十四卦全部物象对应,不谋而合。不仅如此,我国西藏密宗身心修炼的“三脉七轮”之说中,心轮有八脉,喉轮十六脉,顶轮三十二脉,脐轮六十四脉。笔者以为,天人之间密吻合拍的韵律关系将是二十一世纪重大科研课题!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一旦东西方文化相互发明,则不但对于人体生命神秘的研究,有更为深入的新发现,同时对于人类医学也必有更为重要的贡献”(引自《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总之,中国人注重在主客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整体性质及其内部的动态平衡,其世界体系是自创的;西方人注重主客的二元对立,并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形式逻辑体系,其世界体系是他创的,典型的是上帝创世神话和牛顿“第一推动力”。
西方学术的专业化、碎片化对于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是极其不利的,而中国本土学术则不强调分科,以会通诸学,培养通才为目的。《礼记·学记第十八》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国外科学家称赞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就是“气”的文化,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马氏文通》说“《易经·系辞》其神化;《礼记·檀弓》其神疏;《左传》其神隽;《论语》其神淡;《庄周》其神逸”。又说:“《国语》其气朴;《国策》其气浩;《史记》其气郁;《汉书》其气凝。”以上对秦汉前后一些经典著作,就是从“形而上”的层次,即从气韵、神韵的角度进行评价。对每部书虽然仅用了一个字,却已画龙点睛地再现出该书的特点。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古代的琴棋书画。
西方绘画注重反映再现,讲究比例、焦点、透视等。而中国画则强调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手法,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从而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中国书法讲究错综变化、疏密有致,一气呵成,气韵毕现。上乘书法,给人以“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感觉。
中国围棋仅仅黑白子,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变化莫测。
关于音乐,古人认为与方位、气候有密切关系,音乐从天而降,从地而生。《乐记·乐礼》:“乐者,天地之和也。”
据史书记载,孔子鼓琴于室,颜回自外入,琴声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孔子说,我鼓琴,见猫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显示丝桐。可见乐理奇妙精微若此。春秋时还有“高山流水”,知音难遇的故事。说的是,俞伯牙抚琴沉思,其意在高山;旁边听琴的钟子期说:“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弹之,其意在流水;钟子期听了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点出伯牙心事,使伯牙大惊,从此二人遂成莫逆之交。古人认为,心和则形和,形和则气和,气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之矣。
古人认为音律与天文历数相合,如用十二律对应十二月,同时也同十二星次,十二地支发生关系。
中国的十二平均律传入西方,曾经震撼欧洲乐坛。总之,古代“乐礼之论”与易理处处吻合,其中奥意,值得今人大力开掘!《庄子》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由此可见,音乐之理与易卦可等量齐观。
欧洲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里津高说:“中国文化是欧洲科学灵感的源泉”。李约瑟博士认为,欧洲近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列举了二十六种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三大发明,被马克思、恩格斯“看作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是资本主义社会诞生的助产婆”。世界公认中国是“世界发明的摇篮”(李约瑟语),而更认识到《周易》是“万有概念宝库”,“万有无双的原理”。从十七世纪开始,特别是二十世纪近几十年来,西方通过研究《周易》,已经启迪出许多新的学科、理论与科学技术。无怪乎有人说:“《周易》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未来性,有其世界意义。”“从莱布尼茨、牛顿、爱因斯坦等现代科学奠基人,与我国古代思潮中‘活’的东西之间的距离,只有八卦才是唯一的桥梁”(引自吴漱泉《易经入门》)。
大易为华夏五千年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基因文化、信息文化、克隆文化。不论三代之书经、先秦文学、西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释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皆以易经为底蕴和基础,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此乃学界之共识。
大易以太极统摄下的阴阳二元分析法,它以天地合一、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大一统思维观察分析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乃至人类自身。
一言以蔽之,大易演八卦、推甲子以摄万有,立太极以统乾坤之广,设阴阳以成变化之母,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判天下之疑、博大精深,神机鬼藏。它为千古大业立范,故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基因文化、信息文化、克隆文化之源薮。其立言立意言简意赅,包罗万有,为后世易学乃至百科研究匡壁了无与伦比的正确范畴。
大易符号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或为半语言化的符号或潜语言、准语言符号。大易符号是人类思维史上独一无二的内存基因信息的原始思维体系。进而言之,大易符号通过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千变万化,几近于神的运动变化规律,展示了天运自然散则万殊、合则归一的生生不息全过程。
大易蕴含着某些现代科学的形式推理因素。易卦系统中的符号语言孕育着正反合辩证的形式推理或形式化的辩证推理的胚芽。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整体思维和网格思维皆以时空合一的方式天然融贯于其中。《易经》堪称是一个储存着无穷能量的思维幅射源。”
大易思维方式不是单一的、单向的、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综合的、立体的、多元的。具有多层次思维、全方位思维、时空合一的思维、系统性思维。大致归纳为直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正反合思维、网格(络)思维、灵感思维、灵力思维,对客观事物作综合判断,力求接近复杂纷纭、瞬息万变的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一言以蔽之,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心身全一、知行合一。
举例如下:
1.信息文化
戊午革运
627年丁亥 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弟李元吉,当年继位,号贞观(丁亥革命)
丙午丁未,辄有变故,变故始于甲辰,西周、汉高、曹丕、北宋、元亡、文化大革命。
甲寅乙卯 除旧布新
1914年袁世凯
1974年、1975年
甲申之年,洪灾之会
乙酉除旧革政
2.克隆文化
1851年辛亥 太平天国革命
1911年辛亥 辛亥革命
1950年抗美援朝 2010年朝鲜半岛危机
高建国(1986年)介绍,在明代崇祯年间出版的《太仓州志》记载发生在1522年8月13日至14日(明嘉靖元年七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的特大洪涝灾害:“大风雨、拔木、江河及湖水尽溢,吾州、常熟、崇明、嘉定、吴江,漂没庐舍人畜以万计。是日俱有龙火之异。前壬午祸微轻而远,是年祸甚而狭,要之六十年内所无,人知同一甲子而不知干支无一日之赢欠”。其后六十年,即1582年(明万历十年)在江苏吴江,又发生大洪涝之灾。据《吴江县志》(乾隆十二年)记载:“七月五日大风雨拔木覆舟,十三日又大风雨,太湖泛滥,民居漂荡十存二三,溺死人畜无算,与嘉庆元年七月同适甲子一周。”
由上可知,每隔60年吴江一带皆发生洪涝灾害,而且皆在壬午年。不过,最前一个壬午年“祸微轻而远”,继之又一个壬午年虽狭小但灾害甚重,60年内所无。又经过了60年,该地又引发了大洪涝,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令人惊奇地是,三个相连的壬午年之灾,竟皆发生在该地初秋之季,而且“干支无一日赢欠”。这种时空完全对应的灾害规律的确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股市规律:甲子日多跌,辰月日必跌,戌月日必涨。
一言以蔽之,伏羲六十四卦与六十甲子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语言,所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灵魂无言,卦画无言,六甲无言,大道无言,造物主无言。然“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造物主无乎不在!
那么,基因文化、信息文化、克隆文化到底意味着什么?此乃时空运动之密码,血气流行之脉动,天人合一之象征,宇宙实在之精灵。
世人只知训解为学,大易遂蒙尘二千年之久。邵子以六经为本,深得圣人之意。尝曰:“《易》不必引用讲解,始为知《易》。孟子善为《易》者也。”又曰“老子为《易》之体,孟子为《易》之用”。“经义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上盖屋,床下安床,滋惑矣”。于是他长叹:“圣人能事人难继,无价明珠正在渊。”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易之根本:“天意无他只自然,自然之外更无天。”
诸葛孔明自比管仲乐毅,而邵子则以孔子事业为己任。他赋诗:“仲尼生鲁在吾先,去圣千余五百年。今日谁能知此道,当时人自比于天。”“敢言天下事,到手又何难?”“与天为一体,然后识宣尼。”
邵子曰:“天地之本起于中乎?天之中何在?曰:北辰。极地之中何在?曰:在嵩山。唯天以辰极为中,故可以起历数而推节候;唯地以嵩山为中,故可以定方隅均道里。”
又曰:“神为《易》之主,《易》为神之用。”太极为堂奥,乾坤为门户。“《易》之体则元自冬至而起,《易》之用则元自春分而行。是故观先天可以推夏至,观交泰可以推秋分也。”
中者,心也。心者,坤极生乾,始于冬至之时,所谓坤复之间,此律历之元也。
邵子云:“法始于伏羲,成于尧,革于三王,极于五伯,绝于秦。万物始乱之迹,无以逃此矣。”革于三王者,阴生于午。
“自陶唐至仁宗百世可知,三千年一如身所历”。前知之道,《论语》记载:子张问孔子,十世之后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可。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以“反而为二,对二为四”的六十四卦排序法则与六十甲子两大要素结合,则可通前知之学。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其实,何止百世可知?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详阅拙著《皇极经世导读》《六十四卦与历史》)
Copyright ©2022 广州田至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热线:13926267057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历德雅舍 网址:www.688zgdy.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76813号 技术支持:现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