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编纂《道藏》 |
据(道藏尊经历代纲目):唐尹文操(玉纬经目)藏经7300卷。(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卷上唐开元五年员半千(大唐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记载:尹文操字景先,陇西天水人。高宗以之为吴天观主,兼知宗圣观,武后垂拱四年(688)卒。可知唐高宗时道士尹文操编纂过(道藏),当时称为"玉纬","玉纬"是道教徒称呼道教经集的专用名词。 唐玄宗曾命令诸观大德(即学识高深的道士)和两宫(昭文馆、崇玄馆)学士一起讨论义理,搜集道经。当时太清观主史崇玄领衔,编写了(一切道经音义)、(一切道经目)和旧经目录。唐玄宗亲自为(一切道经音义)作序,称其凡有140卷。史崇玄序称(一切道经音义)为京中两千多卷道书作了音训。又云经仪传论疏记等文不在两千余卷之数,可见京中所藏道经总数还要更多。 唐玄宗开元年间曾校刊道经,并著经目。杜光庭删(太上黄录斋仪)卷五二曰: 至开元之岁,经诀方兴。玄宗著(琼纲经目),九七千三百卷。复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相兼九千余卷。 (混元圣纪)卷九载天宝七年(748)唐玄宗下沼,说曾派使者厂为搜访道经,亲加校阅。并且命令崇玄馆缮写道经,分送诸道采访使,再命管内诸道转写,分发各地。 (琼纲经目)又称(三洞琼纲),为唐玄宗积极谋划编纂的(道藏)。其书卷数说法不一,(太上黄录斋仪)称《三洞琼纲)有7300卷,(文献通考)卷二二四引(宋三朝国史志)称(三洞琼纲)有3744卷,(道藏尊经历代纲目》称(三洞琼纲)有5700卷。即使从最少的一种记载即3744卷来看,也多于(一切道经》,显然应当算是唐玄宗命令在全国搜访道书的结果。除此之外,尚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部分,据(太上黄篆斋仪)记载推断当为两干卷左右。《三洞琼纲)和(玉纬别目),合称(开元道藏)。可借不久便遭安史之乱,(开元道藏)多遭焚毁。 “安史之乱”尚水平息,就有人为重建(道藏)做出努力,"安史之乱"之后仍有人为此努力,终于重新恢复了一部分(道藏)。(太上黄录斋仪)卷五二日: 上元年中(760-761)所收经篆六千余卷,至 大历年(766-779)申甫先生海内搜扬,京师缮写,又及七千卷。长庆(821一824)之后,咸通(860一873)之间,两街所余才五千三百卷。 (道藏尊经历代纲目)曰: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太清宫使奏陈,止见五千三百定数。 可见此时尚有5300卷为(开元道藏)余存之定本。后逢黄巢起义,藩镇割据,战火不断,道经的遭遇可想而知。(道藏尊经历代纲目)曰: 黄巢之乱,灵文秘轴焚荡之余,散无统纪。幸有神隐子收合余烬,拾遗补阙,复为(三洞 神隐子未详何人,(三洞经)卷数不知。 除了神隐子,还有杜光庭。他随唐僖宗避难入蜀,留居青城山白云溪。历尽艰难,收集道经3000卷。他在(太上黄录斋仪)卷正二之末自述: 近属巨寇凌犯,大驾南巡,两都烟煤,六合榛棘。真宫道宇所在凋零,云笈琅函十无三二。余属兹艰会,漂寓成都,扈跸还京,淹留未几,再为搜捃。备涉艰难,新旧经诰仅三千卷,未获编次。又属省方所得之经,寻亦亡坠。重游三蜀,更欲搜扬。累阻兵锋,未就前志。时大顺二年(891)辛亥八月三日庚辰,成都玉局化阅省科教聊记云耳。 杜光庭在大顺之后,仍旧不坠重整(道藏)之志。他虚心求访,受天师翟乾佑所传(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3卷。最后终于编成了(三洞藏),(三洞藏)卷数不明,据其记载,当不下于3000卷。 (道藏尊经历代纲目)曰:"再经五代乱离,篇章杂糅。"五代后期战火频仍,(道藏)历受摧残。当时位于偏僻海隅的吴越国,这一时期进行了(道藏)的编修。吴越王钱椒支持道士朱霄外重整(道藏)。(天台山志)收有大中祥符三年(1010)夏疏《重建道藏经记)曰: 唐景云(710一711)中,天子为司马承祯置观桐柏琼台三井之下。五代相竞,中原多事。吴越忠懿王得为道士朱霄外祈之。遂筑室于上清阁西北,藏金录字经二百函,勤其事也。 (嘉定赤城志)卷三0曰: 梁开平中(907一910)改观为宫,有钱忠王懿所赐金银字经二百函及铜三清像。周广顺二年 宋金龙中编(七清灵宝大法)批评钱椒于天台桐柏崇道观所修(道藏)质量不高,并指出与钱氏偏处一隅、四方割据有关。不过无论如何,毕竟保存下来不少道书。 五代道士之中有几位道经收藏家,如大涤山精思院道士暨齐物"积书数千卷”,晋梁文矩"聚道书数千卷",长安高平县西女学洞藏随经数万卷"。 |
Copyright ©2022 广州田至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热线:13926267057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历德雅舍 网址:www.688zgdy.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76813号 技术支持:现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