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神仙信仰及方术—仙学之源
  • 浏览 902 次 【字号 】 发布日期:[ 2013-6-8 ]

  • 神仙信仰及方术—仙学之源
      长生不死的神仙之说,在我国由来已久。在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一方面崇拜自然、敬信神灵,一方面试图战胜自然,提高人体自身的求生能力。他们认为依靠人体自身一定方式的修为,可以长生不死,具有神通,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神仙之说。同时,古代社会人类争斗和战争不断,有些人为逃避战乱,便遁迹山林,成为隐士。这些隐士,往往以追求合乎自然、长生不死为宗旨。

      由于他们与世无争、隐居潜修的神秘性,人们便以为他们真的能够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古代就有许多关于神仙长生不死的传说,如广成子修身千二百年而形体不衰、彭祖住世长寿八百岁等等。 长生不死的传说,逐渐演变成为神仙信仰。先秦古籍中就有许多关于仙人、仙境和修仙等传说的记载。(老子)书中提到“长生久视之道”、“谷神不死”等观念。(庄子)中对真人、神人、至大、圣人等神仙形象作了最早的生动描述,如:

      《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含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沮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震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

      《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瞳,众人之息以喉。"

      《天地篇》:"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奠至,身常无殃。"

      如此等等关于神仙境界的描述,在(庄子)书中俯拾即是。和庄子同时代的屈原仰慕神仙之道,在他的作品之中就有不少生动浪漫的神游幻想。

      (九章)吟道:

      驾青虬分骖白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分比寿,

      与日月兮齐光。

      (远游)吟道

      贵真人之体德兮,

      美往世之登仙, 与化去而不见兮,

      名声著而日延。

      奇傅说之托辰星兮,

      羡韩众之得一。

      形穆之以浸远兮,

      离人群而遁逸。

      因气变而遂曾举兮,

      忽神奔而鬼怪。

      时仿佛以遥见兮,

      精蛟蛟以往来。

      超氛埃而淑邮兮,

      终不反其故都。

      列子也是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列子)一书之中,更加夸饰仙境之美妙与神秘。如(列子·汤间篇)说,在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无底之谷,名曰归墟:

      其中有玉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赢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朱,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根据庄子、屈原、列子等人对于神仙传说的描述,说明战国时代的神仙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社会广泛流传。

      长生不死的传说和神仙信仰的追求,造就了许多宣称神仙之说的方士,他们宣称自己有长生不死的仙方仙药和秘术等,这些仙方、仙药和秘术,统称方术。(战国策·楚策)记载有人献不死之药于荆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也提到“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神仙传说流行较广,而热衷于神仙方术的往往又是那些身处高贵而求长生的诸侯王。

      神仙之说,首先在燕齐一带较为流行。特别在燕齐临海地区,海市蜃楼的奇特景观,茫茫海岛的隐约迷离,使广阔海洋成为一个充满神秘的未知世界,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因而出现了海上“三神山”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记载说: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自,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辆引去,终莫能至云。…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28年(前219),有:

      齐大徐市等上书,言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大海求仙。

      徐市即徐福。(史记·淮南王衡山王列传)说秦始皇对他“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后世传说徐福去了日本。继徐福之后,在秦始皇面前得宠的还有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方士,他们口称为秦始皇求仙人羡门高誓及不死之药,均归渺茫。秦代刑法严酷,方术不验就要杀头,后来方士卢生等人就偷偷溜走了,临走还扬言秦始皇无德,没有资格成仙。

      秦始皇迁怒于诸生,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其中包括不少方士在内,全部活埋于咸阳。尽管如此,秦始皇并不悔悟,临死那年还在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

      秦始皇之后,最为宠信方士的便是汉武帝刘彻(前140一前87在位)。第一位得他宠信的便是方士李少君,(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李少君对汉武帝说:

      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
    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汉武帝听信李少君之言,于是亲祠灶,而遣方士大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矣。①后来李少君病死,汉武帝还认为他是“化去”,不是真死。此后,“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②汉武帝宠幸的方士还有少翁、栾大、公孙卿等人,他们所传的方术有招神、还魂、采药、辟鬼、望气、炼丹、祠灶等等,说明此时的方士较早期增多,而且方术范围也更加广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提出黄帝作为方仙的旗帜。此时被遣大海求仙的方士多达数千人,所献的奇方也竟以万计。武帝之后,西汉宣帝、成帝、哀帝和王莽也多相信方士。此风沿至东汉一直不衰,明章之际大思想家王充作(论衡),内有(道虚)一篇,专门驳斥各种流行的升仙传说。可知神仙思想已经形成一股,社会思潮,深入人心,广泛传布于世,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精神追求。

    ①②(史记·孝武本纪)。

      (后汉书·方术列传)所列方士,已近于早期道士,如玉乔之仙术,冷寿光、唐 、鲁女生之房中本,费长房之符术,蓟子训之神异,左慈之变术等。战国之时的方士,开始只有方术而没有系统理论。到了战国末期,方士驺衍利用阴阳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原理与社会朝代兴替相结合,创立了终始五德之运,而为秦始皇采用。这才启发了其它方士,逐渐编著宣传神仙思想和方术的书籍。(汉书·艺文志)中的“方伎”。包括“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其中多为方术内容。这时的方士缺乏统一的组织,只有分散的活动,由于他们在社会上也占有一部分力量,史家称为“方仙道”。(史记·封禅书)中说: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

      (汉书·艺文志)对古代方士追求的“神仙”,作了一番描述: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

      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这种神仙境界并无虚诞怪异之色彩,较为可信。早期道教中的重要人物,如于吉、张道陵、左慈、葛玄等人,他们都是方士。方仙道的出现,及其所信奉的神仙之说,为后来的道教所继承,从而使神仙信仰成为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最大特征。方士们从事的神仙方术成为道教丹鼎派的直接来源,长生成仙说又是整个道教的核心教义,因而方士方术与道教的诞生有直接关系。

      但道教并非全盘继承世间方士的各种说法,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并加以适当改造。比如三种山之说因太过渺茫,秦皇汉武倾尽人力财力而不可得,后来的道教便仅仅以三种山作为传统的说法保留在道经中,而提出新的“洞天福地”之说。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又称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洞天福地都是中国的一些名山胜地,道教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种说法,较三种山现实而易为人们接受。而且古代的隐士和后来的道士,亦多在这些名山之中修道悟真。道经之中有关修炼的记述,多与这些名山有关。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已将昆仑山作为真人、神仙的居住之所。另外,世间方士鼓吹的种种方术,如祠灶、采药、辟鬼、望气、招神等,皆多从身外追求,很难达到目的。后世道教就将这些方法称为“旁门小术”,而唾弃之。提倡以自身内部精气神的修炼,作为长生不死的根本出路。

      与世间方士恰恰相反的,是那些深山隐居的方士,他们不求名利,与世无争,追求长生久视的真人境界。(庄子)所言:“至大无己,神人无名,圣人无功”,正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即使身处尘俗,他们也是默默无闻,不求人知。这些方士与世间方士截然两样,可称为“隐居方士”。隐居方士所从事的潜修秘炼形式,一直为后来的道教所取法。他们信行的神仙方术,也为道教直接吸收和继承。这方面主要有宁静、存思、守一、坐忘、辟谷、服饵、房中、行气、吐纳、胎息、导引、外丹等等方术,均在后世道经之中保存下来。下面择要论述:

      宁静,即守住心神使不出游。此道古已有之。认为心神为一身之主、五脏之王,常守之则真气会聚,凶邪不入,百病不生,年寿增长。(太平经)卷七十三至八十五说:

      求道之法静为根。

      久久自静,万道俱出,长存不死,与天相毕,俗态自去,与神交接,乘云驾龙,雷公同室,躯化而为神,状若太一。

      存思,即存想。(天隐子)说:“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存思之法,古已有之。(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说:

      夫人神乃生内,返游于外,游不以时,还为身害。即能追之以还,自治不败也。追之如何?使空室内傍无人,画像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象,下有十乡,卧即念以近悬像,思之不止,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

      这种画像致神的存想之法,为后来的道教供奉神像赋予了修炼方面的意义。后来道教举行斋醮科仪,亦以存思之法作为招致神灵的手段,使人神相通,以求灵验。

      守一,即将意念专注于身体某一处,或便自己意念守于全身。后世道教修炼,下手筑基守丹田或守祖窍法,来源于此。(太平经)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说:

      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

      辟谷,亦称断谷、绝谷、绝粮、休粮、绝粒、却粒,即不含五谷或一切食物之意。辟谷之
    木,由来甚久。(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性多病,即导引、不含谷。”又(抱朴子内篇·至理篇)引陈思王(曹植)著(释疑论)云:

      初谓道术,直呼愚民诈伪空言定矣。及见武皇帝(曹操)试闭左慈等,令断谷近一月,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常云可五十年不食,正尔,复何疑哉。

      服饵,又称服食。指服食药物或丹药。(归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云笈七签)卷五十七(服气精义论·服药论)中说:“既绝谷则脏味之不足。(素问)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故须诸、药以优于谷,使气味兼致脏腑而全也。”

      房中,又称御女术、黄赤术,来源于古代的巫觋,为神仙方士所继承。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十问)等五篇房中著作,记录了我国秦代以前的房中理论与方法。(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房中大家百八十六卷。房中家依托于黄帝、玄女、龚子、容成公、彭祖等人。房中本是讲房中禁忌及却病之术,(汉书·艺文志)说:“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葛洪认为房中之法“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①道教重养生之术,太平通有兴国广嗣之术,陶弘景(真诰)称为"黄赤之道"。北魏寇谦之改革道教,曾宣布除去“男女合气之术”。(道藏)之中至今仍保存有原始道教的房中著作,如(洞真黄书)、(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上清黄书过度仪)等。

      行气,亦称服气、炼气。一般是从锻炼呼吸之气下手调动体内真气运行。春秋战国时期就曾出现不少炼气的方法,而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庄子,大宗师)描述的“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种“踵息”,就是一种高深的内修境界。 吐纳和导引,战国时期即已比较普及。《庄子·刻意》曰:

    ①(抱朴子内篇·释滞)。

      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先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
    也。

      曹魏时名医华佗发明“五禽戏”,即系道教的导引术。长沙马王堆帛书有(导引图)。

      外丹,又称炼丹术、金丹术、烧炼术等。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所谓长生不老的金丹。汉武帝时的方士李少君“化丹砂为黄金”,就是炼外丹。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以论烧炼金丹,被道教誉为“万古丹经王”。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之中对当时的外丹作了总结,并把外丹分为神丹、金液、黄金(即黄白术)三种。

      道教吸收以上方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终于形成了“三元丹法”的完整体系。三元丹法,即天元清修丹法、大元阴阳丹法、地无烧炼丹法之合称。近人陈撄宁先生将其称为“仙学”。而仙学之源头,即中国古代的神仙信仰及方术,这是道经之中仙学的来源之一。


Copyright ©2022 广州田至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热线:13926267057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历德雅舍  网址:www.688zgdy.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76813  技术支持:现科网络

现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