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是大金定间成阳人王品(号重阳)所创立的一个道教派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甘水仙源录》云:金大定中,王重阳“聚徒宁海州,立三教平等会,以《孝经》、《心经》、《老子》教人讽诵,而自名其教日‘全真’。”
王喆的七位弟子:马钰(丹阳)、谭处端(长真)、刘处玄(长生)、邱处机(长春)、王处一(玉阳)、郝大通(广宁)、孙仙姑(马钰之妻,号清静散人)合称“七真人”,亦即“北七真”。元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大力扶持全真道,邱处机又仿效佛教,建立了全真丛林制度。据现有的资料研究,“七真人”中就有谭处端、刘处玄、孙仙姑等三人传道于洛阳。而邱处机的大弟子乔公(号静虚)也在嵩山传道。
谭处端(公元1123-1185)年,号长真,创立南无派,著有《云永集》。据《元遗山集》卷38《长真庵铭》,长真庵在宜阳县韩城。文云:“福昌之东韩城,长真谭公旧隐之迹在焉。其徒王志明者葺居之,名之日‘长真庵’。志明初隶唐州营卒,在诸辣中独以性行见称。其主狱囚,有矜悯之实,饥饱寒暑每为调护之。既久,韩将领,耸产亦厚。一旦与道人语,慨然有高举远引之意,即弃家入道。其子追及于襄城,泣拜请还,志明确然不移,遂人嵩山,师事紫虚于大师及即仙翁积年。
避壬辰之兵,东之海滨,乱定还洛阳,筑环堵于韩城居之。道俗归向,以为坚坐六年,非世人所能堪。乃即谭所居而奉之。”
谭处端居韩城传道,事待详考。一仁志明与元好问(公元1190-1257年)是同时代人,曾于嵩山师事于道显(号离峰),于道显是刘处玄的大弟子。王志明避壬辰之兵,即指金哀宗开兴元年(公元1232年)三月蒙古军占领洛阳,致次年六月塔察儿杀金守将强伸,再克洛阳的历史事件(见《新元史》卷121 《塔察儿传》及《金史》卷111《强伸传》)。所以,王志明在韩城“坚坐六年”的时间大约是公元1234-1239年。
刘处玄(公元1147-1203年),号长生,创立随山派,著有《仙乐集》、《至真语录》等。据《洛阳县志》载,刘处玄于金大定间住洛阳城东北三里之“云溪观”。《洛阳县志》云:“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山东掖县人。大定时人洛,住云溪观。门人为凿洞室,忽得石井,泉方骇异,处玄笑日:‘不远数尺,更有二井,此我三生前修炼处。’凿之果然。金主召问治道,对曰:‘寡嗜欲则身安,薄赋敛则国泰’金主悦,敕修灵虚观以居之。”
金主召刘处玄事见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文云:“承安、泰和间,道陵亦屡召玉阳、长生至阙下,赐居‘修真观’。”(《金石萃编未刊稿》)。金源讎《终南山神仙重阳子王真人全真教祖碑》则称承安丁已十月(公元1197年)“召刘处玄至,命待诏天长观”(《金石萃编》卷158)。
刘处玄的大弟子于道显居嵩山传道。于道显在嵩山有弟子王志明和孙伯英(公元1180-1230年)祖籍雄州容州,世居洛阳.早岁入太学,与名士交游,因遭金河南尹温迪罕福兴诬陷遁去,贞佑丁丑岁(公元1217年)入嵩山投于道显为师,成为全真道士。《中洲集》卷31载《孙伯英墓铭》云:“贞佑丙子,予自太原南渡,故人刘昂霄景玄爱伯英,介予与之交。因得过其家,登寿乐堂,饮酒赋诗,谈笑有味,使人久之不厌。伯英时年四十许,困名场已久,重为世故之所摧折,稍取庄周、列御寇之书读之,是世味盖漠然矣。世已乱,天下事无可为,思得毁裂冠冕、投窜山海,以高骞自便。……又明年,客有来嵩山者,云伯英为黄冠师矣。”
孙仙姑(公元1119-1182年)名不二,号清静散人,创立清静派,著有《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之父孙忠显,见马从义(即马钰)善文学,惜器才德,以女妻之。大定七年七月,王喆至山东宁海传道,马钰与孙不二俱执弟子之礼。大定九年底,王喆率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西迈。离山东时,马以资产付子庭珍、庭瑞、庭珪,并以“离书”(离婚证书)付孙氏,乃易道服而去。
孙仙姑入洛传道,约在大定十六年(公元前1176年),居洛六年,大定二十二年十二月在洛阳仙逝。是时,马钰在山东文登县之七宝庵。“冬十二月晦,师谓门弟子曰:‘今日有非常之喜。’遂乃歌舞自娱。二十二年春正月、报者云:‘仙姑孙不二返真于洛阳矣。’”(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载《金石萃编未刊稿》)。龚嵩林编《洛阳县志》引《洛下奇闻》,却将此事颠倒,说马钰“得道居洛六年,跏趺而化。”实际应是孙不二得道,居洛六年。
据《洛阳县志》记载,孙仙姑在洛阳是从“凤仙姑游”。“凤仙姑,俗呼小二娘,秦人,不显姓氏,乞食度身,就秽污不觉也。信口放言,具有玄旨。常云:‘绿叶漫天长,黄花满地开。千里觅不得,万里捉将来。’又曰:‘油尽灯干灯自灭、随风却见剔灯人。’似此者不一而足。”(《洛阳县志》卷8仙释,清乾隆间龚嵩林编)
又据明人郑安撰《重修康节先生安乐窝记》云,金大定初,全真道张六公购得安乐窝之邵雍故宅,创为九真观。元末毁于兵火(《洛阳县志》卷14),但我们不知道张六公的名字。
丘处机(公元1148-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是龙门派的创始人。成吉思汗曾在西域八鲁湾召见他,封为国师,命其总领道教,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磻溪集》等。丘处机是登州栖霞人,但《说嵩》、《登封县志》则说他是“嵩阳显族”,是错误的。从丘处机自己写的诗推断,他确曾到过嵩山。据大安元年五月(公元1209年的《真清观牒》,可知大定二十八年十二月(公元1188年)修武县七贤乡马坊村马愈男将地贰亩叁厘契卖于全真门弟子王太和、王崇德为永业。大安元年,全真弟子纳米东平府,买到日字号空名观额一道,乞书填为‘真清观’,此事就是由“第一都太虚观丘处机“状告尚书省礼部而敕可得(《金石萃编》卷158)。
有确切证据者是丘处机的大弟子乔公主持嵩山崇福宫,事见元代梁宜撰《嵩阳崇福宫修建碑》。此碑已断为二截,字迹多残,为金石学家所遗。该碑为研究全真道增添了宝贵的新资料。
碑云:“夫篙高方四房为居中,崇福博琳宫为最古,而全真道教则为独隆。“……初,戊戍岁,知宫正一赵道人,因翟讲师志深、王君德明游方至篙,将邀庙之,二人辞日:‘我辈凉薄奚甚,必须得人。长春大弟子乔公比口渡河,余此无出其右。’于是府僚佐合道宫,相率具疏状恳请,凡四阅岁才允。远近豪右知之,或割地,或输财,填揍其门。王德明又以口口自任,缮毁起废,创构七真堂、钟口楼、方丈、厨福、庚库,百务咸兴。
乔殁,周真人志谨嗣。周殁,提点罗公道嗣。公记,理出侵i没上田若干亩。仍凿导涧泉,造碾瞪数区,构‘静虚乔真人祠’、‘真君’、‘启母’二庙,‘天师保禄殿’像设悉备。大起琉璃‘三清殿’。崇殿规制宏邃,节税构栋,涂金间碧,亚其绚丽。”二公累受惠和慈济广德大师、宗主、都提点,被以金冠法服。”
由此可知:丘处机的大弟子乔公及其徒弟、徒孙掌教于嵩山崇福宫。这一段史实,道藏失载,陈垣所著《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亦无著录。
乔公住崇福宫,时间应在戊戌岁后四年,即公元1242年,是年崇福宫由正一道转化为全真道。
丘处机的徒孙秦志安(号通真)亦曾住嵩山。秦志安(公元1188-1244年),正大中,其父去世,“通真子已四十,遂致家事不问,放浪篙少间,取方外书读之,以求治心养性之实。于二家之学有所疑,质诸禅子。久之,厌其推堕守晃漾中而无可徽洁也,去从道士游。河南破,北归,遇披云老师宋公于上党,数语即有契,叹日:‘吾得归宿之所矣。’”后来,宋德方(号披云,丘处机的弟子)令秦志安于平阳玄都(今山西省临汾县)校刊道藏(《元遗山集》卷31)。
中岳庙提点张德良,与崇福公罗道全是同时代人,可能也是全真道道士。
总之,全真道在其产生的最初阶段—金大定中即已传至洛阳。全真道“七真人”中的三人——谭处端、刘处玄、孙不二即曾在韩城“长真庵”(今宜阳县)、洛阳城东北“云溪观”等处传道。此后,在洛阳安乐窝“九真观”、篙山的“崇福宫”等处亦大力发展,直到元代后期,全真道在洛阳的史实才不见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