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由天师道到正一道的发展演变
中国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因对道教教义的诠释不完全相同,各地有各地的传承系统,以及教团组织制度的种种差异,先后出现过许多派别。仅北京白云观收藏的资料记载就有多达86派。公元15世纪之后,在民间道教与佛教、儒家思想相互融合与影响,更出现了许多非佛非道、佛道互相混杂的民间组织,名目更是繁多。这些组织有的是以历史上某一著名道教领袖名字命名,有的以它的最早发源地命名,有的以推崇的某一道教经典命名,还有的以崇尚的某一修炼方法命名。但在历史上被公认的道教派别主要有4派,目前依然存在的主要是正一道派和全真道派两大系统。
正一道派是在“天师道”的基础上,直接发展演变而成的—-个道教宗派。公元3世纪中叶,经过多年战乱的中国中原大地重新得到统一,“天师道”开始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继续在广大贫苦农民中传播,不断成为农民反对压迫与统治者抗争的组织形式,出现过许多以道教名义发动的农民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发生在3世纪初的孙恩和卢循的起义。这些起义先后被官府镇压下去,道教在民间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另一方面,许多贵族也开始信仰“天师道”,他们到道教中来不是为了寻求一个公平的社会,而更大的兴趣在于寻求道教宣扬的神仙世界。大量的贵族和知识分子加入到道教中来,也把他们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道教,一些人著书立说,对道教信仰进行新的诠释,对原教礼仪进行了整顿,使道教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最著位道教改革家是东晋的葛洪(公元284—364年)、北魏的寇谦之(公元365—448年)、刘宋的陆静修(公元406—477年)的陶弘景(公元456—536年)。葛洪的主要著述《抱扑子》,被后来道教界推崇为最主要的道教理论著作之一。他把早期道教着重提倡的救世度人精神,改变成了更注重个人的度世在这部书中全力论证神仙的存在,宣传人可以通过修炼成为神仙,并详细介绍了种种修炼和炼丹的方法。他还用儒家思想对道教神学进行新的诠释,提出修道和儒家伦理道德是一致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自己言行也作为人们修道成仙的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因而,受到了贵族和知识分子的欢迎。寇谦之所处的年代正是南北分裂时期,他在北魏帝王贵族的支持下,自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赐予他“天师”的称号,以及二十卷《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对原来北方天师道的教义进行大胆的改革,清理组织,制定宗教仪式中的乐章和戒律,整理原有的道教经典,在北魏当时的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创立了“新天师道”,实现了道教与封建皇权的结合,被称为“北天师道”。陆修静在南方,他主要是继承了葛洪的理论,整理改造了原有的道教组织,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道教经籍,进一步完善了道教宗教仪式中的科仪,被称为“南天师道”。陶弘景继承了葛洪的思想,在《老子》和《周易》的基础上,充实和发展了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人之一。在他所撰的《真灵位业图》一书中,第一次把道教崇拜的各种神仙以等级进行了排位,构成了一个等级分明的庞大神仙系统,促进了道教理论的统一和系统化。公元364年东晋道士杨羲自称得到女神魏夫人授予的31卷《上清真经》,创立了道教上清派,该派以《上清经》为主要经典,供奉“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为最高天神,把“存思”作为主要的修练方法,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气相融合,人就可以长生不死,飞升成仙。这一派后来在江南的茅山得到较大发展。另有一部分道士把《灵宝经》作为主要经典,被称为“灵宝派”。其主要信仰特点是宣扬要普渡一切人,特别重视道教科仪和斋醮,强调宗教的劝世度人功能。这一派以阁皂山为主要基地。
此外, 道教经历晋、唐、宋各代,在各地还形成了净明派、神霄派、龙虎派、武当派、清微派等派别,这些道教的派别共存于世,相互借鉴,到了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元代皇帝正式封张道陵第38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并统领全国道教。从这一年起,南北天师道、上清、灵宝等各道教派别都被通称为“正一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符录斋醮、替人招神降妖为主要宗教活动,允许宗教人员娶妻生子,不需常住宫观,宗教戒律不甚严格。因此,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以龙虎山为首领的各符录派道教派别的总称。在正一道中,有的道教派别至今仍保留有自己的信仰和仪式上的特征,但有的派别逐渐失去了自己独特的特征,完全融入了其他道教派别。
Copyright ©2022 广州田至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热线:13926267057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历德雅舍 网址:www.688zgdy.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76813号 技术支持:现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