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清心寡欲、宠辱不惊的道家思想与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缓解
  • 浏览 1337 次 【字号 】 发布日期:[ 2013-12-2 ]

  • 道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强调“人心多涣散,一念皆纯真”。也就是说人既是道德的化身,也是一切罪过的制造者。所以人们常常形象地形容天堂和地狱的分水岭就在“善”、“恶”一念之间。一念天壤之别,动机万象攸分。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养性。道教《阴符经》认为“天道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为人也”。阐述了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无的思想,并进一步强调人道的核心就是要遵照天道自然之法度,做到起心动念、行为举止符合、顺从事物的本性与规律,不可虚动和妄为。老子《道德经》亦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要求人应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内在法则,摒弃妄念,清心寡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文化多元,时代的快速发展与全面进步,使得人们一方面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资文明同时,另一方面也因为过度地物欲贪图和社会整体分配不均等因素,导致了一部分人富裕有余,而另一部分人却较为贫困艰难的两极分化矛盾。随之而来的是一部分富人因沉溺物欲忽略了精神修养,出现了心理上的极大空虚;一部分穷人出于物资生活条件低下,无力顾及思想品质方面的塑造,呈现出心态上的偏激与浮躁。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生活境遇的人群却出现了生活背景各异、现实感受不同,但其精神表现结果往往相近的心理失衡问题。从心理学讲,一个人不管处在何种环境状况下造成的心理空虚、偏激和失常,久之都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出轨、偏差,甚至是走向极端,若不及时纠正或引导不当,极易出现小则伤身伤神、大则可能上升为复杂严重的社会问题,破坏社会稳定和团结,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万物本一体,何来你我他。我们的心之所以终日漂浮不定、惶惶不能安,那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过于贪求与搁放不下所致。我们应学会用感恩的心、平静的态度看待过去、面对当下、展望未来。不必老是惦记过去,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能再回来;同样无需常常担心未来,因为未来还没有来到,不要自己为自己添加烦恼;专心做好现在的事、享受当前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好的选择。基此方可让自己的心始终处于虚静的状态,从而远离焦虑烦躁和心为物累的干扰

    道教历来都是一个十分注重心性修炼与思想引导的宗教,并在长期的修持实践中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与方法。在道教看来,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得失和善于把握欲望的尺度。如果能处理好人生这两个认识与实践问题,自然人心常清常静皎如月,坦然应对世事人。在净化人心的方法上,道教主张一是寡欲,二是自然。

    所谓寡欲即摒弃个人无休止的贪欲,特别是对那些于人生、社会、自然不利的、不正确的欲望和行为,要坚决的予以制止与克服。相反,对于那些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持、身心清静与社会和谐、环境保护等正义之事,要积极作为、深入实践;强调自然,就是强调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的,始终处在自然而然、不自而然之状态中和谐有序、周而复始的运行不殆。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性,树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持守尊重事实、少思寡欲、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的生活理念,基此获得身心清静、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久之则能变压力为轻松,化腐朽为神奇。


Copyright ©2022 广州田至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热线:13926267057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历德雅舍  网址:www.688zgdy.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76813  技术支持:现科网络

现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