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邵阳地区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浏览 1045 次 【字号 】 发布日期:[ 2013-5-23 ]

  • 邵阳地区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道教是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道教产生之日起就在我国发展繁荣,我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鲁迅先生曾经断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李约瑟博士也敏锐地指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话都洞察到道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自秦代以来,道教文化就在邵阳市产生、发展、兴盛,对邵阳市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道教文化在邵阳仍然会影响广泛,为邵阳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文首先梳理出道教文化在邵阳发展的历史轨迹,然后分析道教文化对邵阳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再结合时代的进步,提出了道教文化在邵阳发展的思路,为促进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邵阳道教文化概述

    (一)邵阳道教文化源流

    邵阳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体现在道教人物、宫观上。据《湖南通志》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卢、侯二生入海求长生不死之药,未得,难以复命,卢与侯谋,隐入武冈云山,与当地谭真人一起修炼。后人称卢、侯、谭为三真,为境内最早修炼道士。现存云山上的“侯仙迹”、“卢仙影”、“炼丹井”、“飞升台”、“秦人古道”、“扫坛竹”等遗迹,都与“三真”有关。云山为道教第六十九福地。东汉章和二年,武冈建有大罗江庙。东汉晚期有江西龙虎山道士吴猛、许逊、梅子真等来湘传播天师道(即正一道),活动在雪峰山脉的今绥宁、城步、洞口、隆回、新邵、邵阳等地,从此天师道在境内广为流传。西晋时邵陵郡北部建有文仙观(今新邵县五星乡境内),为历史上全国108名观之一,现存有全石制道士墓葬群。

    唐代为道教最兴盛时期,邵州道教的名观日渐增多。唐初,大洞真人李熙山在今绥宁县境东北建有玉清观,传扬道教。李真人于唐显庆年间在邵阳县五丰铺镇境内建观修道。孙真人思邈在龙山岳平顶修炼道术,设坛行教。白云居士申泰芝于武则天垂拱年间在邵州城东岩侧洛阳洞修炼,后隐炼于莲荷山(今邵东县佘田桥镇境内莲荷观),玄宗年间建宜塘观与云霖祠,悬玄宗御书于云霖祠,后来改为仙翁宝殿,又改为云霖寺。泰芝死后,邵州郡守表奏朝廷,帝敕郡守塑像于莲荷山附近之佘湖山,四时祭祀。佘湖山离邵州城百余里,守令往来礼谒不便,复奏请于邵水东岸,离城三里许之小佘湖山建观(即现邵阳市佘湖山佘湖道观),塑像祭祀,并于资江之北建开元观祀之。唐开元年间,在今新邵县龙山建有药王殿祀孙思邈,建古岳观祀南岳圣帝、盘古、神农。唐末道士吕洞宾自称“华州回道人”,曾来邵州传道,住六岭山白鹤观(原真观,改名太平观,传吕洞宾化鹤飞去后改为白鹤观)。

    宋元时,境内道教繁荣发展。治平四年(1067)周敦颐(濂溪)以永州通判摄邵州,将陈抟之《无极图》改为《太极图》,后人在他住过的爱莲池畔,设立莲池书院,辟有景濂堂、濂溪祠和君子亭等以示景仰。徽宗时,各地大力兴修道教庙观,如邵州城东南二里建有武侯庙,资江砥柱矶上建有康济庙(现存于市双清公园关圣殿和观音殿),康济庙额是宋徽宗赵佶亲笔所书。宋元时期,因“道教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宗派。传入境内的道教,主要有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宗派,正一道分布在绥宁、城步等县,有混元、清微、先天等道派。全真道传入境内的是北七真的随山派,随山派逐渐成为境内道教之主流。宋末元初,邵阳境内还出有高道李道纯。李道纯,都梁(今湖南武冈)人,他精研道意,广授门人,著有《护命经注》,《大通经注》、《洞古经注》、《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周易尚占》等著作。李道纯作为南宗传人常兼修北宗丹法,融南北二宗丹法为一体,亦被称为中派丹法之祖。

    明清时,道教地位逐渐低落。明洪武九年(1376),全真随山派道士谭观妙师徒在紫极宫立坛传教,紫极宫成为境内全真随山派道教的祖师殿。明代道士冷谦,晓音律,洪武年间为协律郎,郊庙乐章多为冷谦所撰,后遂入道,多异术。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资、邵二水汇合之处,建有水府庙,祀萧英佑侯,庙址尚可辨认。明代宝庆城府辖区内建有多处道教场所,如乌鸦庙、召伯祠佑圣宫等。清代,道教地位低落,但在境内民间仍呈发展之势,全真教随山派尤甚。据《续修道教宗教谱》载:光绪十年(1884),境内随山派已繁衍38代,发展到邵阳县的东西南北路,今邵阳市城区、邵东、新邵、隆回、邵阳等县共建108观。清代邵阳境内有高道周学霆,别号梦觉道人,专心医学及养生之术,游遍湖湘各地,扶危济困,治愈疑难怪病不可胜数。著有《三指禅》、《医学百论》、《医案存》、《外科便览》、《梦觉道人诗》等书传世。

    民国以来,道教趋于衰败,宫观年久失修颓毁,道教徒分散,有的改行,以农商为业,很多宫观无道士,但也出过高道大德。如道门巨匠萧天石,致力于道学研究,发扬道家文化,先后出版《道家养生学概要》、《道德经圣解》、《道海玄微》、《禅宗心法》、《人生内圣修养心法》等重要著作,发起成立“老庄学会”,协助创办“中国宗教哲学研究社”并担任道教组负责人,协助创办台湾省道教会,并主编出版了禅宗与密宗丛书及中国医学名著丛书等。萧天石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尤其对于研究和发扬中华道学,竭尽了毕生的精力,在海内外被赞誉为“刊万世不刊之书,传千圣不传之学”,被公认为20世纪中华道教养生学研究与弘扬的最大成就者。

    (二)邵阳历史上的道教活动

    活动是文化的体现。历史上,邵阳境内道教经常性的活动有祭祀祖宗、老人寿诞、禳星拜斗、办丧事、开灵做道场等。一年之中有“春祈”,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除灾难;到了秋冬必须建斋醮酬恩叫“秋报”。

    明清时,民间祈祷斋醮之事盛行。境内官府士绅为祭祀,建有万寿宫、天后宫,并按清廷规定建有马王庙,每有军事行动,必先到马王庙致祭,方可出师。

    近代以来,邵阳境内举办过多起大型的道教活动。《邵阳县志》载:清咸丰年间,每年举行“赛神会”,六月十三、十九、二十三日,相传为龙神、火神、雷神诞生日,“城内居民醵金赛祀,旗鼓羽葆,复衍百戏,环游于市,费甚巨”。30年代,赛神会仍很盛行,当时城内13保,城外17柱,各自争奇斗艳,赛神队伍按保柱排列在考棚街集合,到火神庙行香后,顺府正街(今红旗路)过青龙桥到水府庙行香,每队前列抬着香案、贡果,后列队旗、杂耍,观者如潮。每年神诞之日,举办庙会,从外地请来戏班演戏,分别在水府庙、火神庙、灵乌庙、张飞庙、万寿宫、天后宫等宫庙戏台,演戏酬神。1935年秋,邵阳县道教诚化社发起一次较大的“秋报醮”活动,举行“烧天香”,醮坛地点设在县城昭明宫(今邵阳市公安局院内),烧天香在观音庵左边旷野地(今北塔区江北乡),香塔按八卦排成八角形,高为108尺,基脚周围占地约两亩,八角外围以树桩扎架,边堆边架,层层缩小,最高层耸出尖端,成塔状,共用1000多立方米香料木材,多为参天几抱围的松柏树、檀树、枫树、樟树,还有贵重的广香木、沉香木,事前派众多人员到洞口、绥宁一带看定购买,再雇船沿资江运来,共花费10000多银元,折合当时稻谷7700多担。每天来香塔前祈福的信男善女以千计,烧了两天一夜,火红半边天。

    (三)当代邵阳道教文化

    20世纪30-40年代,曾经成立过邵阳县道教协会。1949年,境内拥有道教宫观257处,道教徒1369人。50年代后,有的宫观被拆毁,有的被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占用,有的变为居民用房。道教徒或在土改中回家分田务农,或进厂做工,或摆摊行商和从事其他职业,讲究修炼的道教徒相继去世。由于没有道教宫观,全真派道士也变为散居道士,流散社会,自传信徒,分散行教,为人办丧事做道场,维持生计。1988年,邵阳市成立道教协会筹备小组。

    在省道教协会的高度重视和邵阳市各级领导关心下,邵阳市道教界积极加强组织建设和开展各项工作。2006年1月10日,洞口县率先成立县道教协会。2006年5月8日,邵阳市道教协会成立。2010年7月26日,隆回县成立道教协会。2012年7月23日,绥宁县成立道教协会。目前,邵阳市共有道教场所70处,其中宫观17处,固定处所53处,已经认定备案的道士218名。

    在70处道教场所中,2009年在邵阳市双清区佘湖公园内建成的玉清宫是邵阳乃至全省规模最大的道教场所。玉清宫占地40余亩,整体建筑布局为宫殿式六进九重院落,依山而建,由牌坊、钟鼓楼、灵官殿、圣帝殿、财神殿、慈航殿、吕祖殿、文昌殿、药王殿、玉皇殿、三清殿、藏经楼、大德堂、花园、斋堂、住宿丹房等组成。玉清宫是严格按照道教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建成的,整个工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筑工艺精湛,殿堂青石龙柱、石柱均从福建定造,雕梁画栋,山门牌坊高达十五米,巍巍大范。“玉清宫”金光闪闪三个大字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大师所书,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黄至安副会长等道教界高道大德及社会知名书法家均为玉清宫题写楹联、匾额。殿堂内圣像庄严肃穆,金容焕发,传神达意,艺术价值极高,木雕、石雕、彩绘更是一绝,宛若人间天宫,富有极高的道教文化价值。

    2009年11月22日,玉清宫隆重举行了落成庆典暨神像开光祈福法会,来自海内外道教界高道大德,省、市、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信教群众一万多人共同出席庆典仪式,活动规模大,规格高,庄严隆重,堪为邵阳史上经典道教盛会。2011年1月16日,玉清宫隆重举行了以“钟鸣太和,鼓安宝庆;祈福双清,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太和钟、宝庆鼓安奉大典暨首届道文化书法展活动,省、市、区领导,邵阳书法界朋友,社会贤达以及道教界信善居士出席了大典。此次活动首次集合了邵阳书法名家以《道德经》为主题的书法展览,并集结出版,丰富了邵阳道教文化的内涵,宣传了邵阳道教文化,提升了邵阳道教文化品味。

    二、道教文化对邵阳发展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古老的道教文化以其崇尚道德、传播慈爱、讲求奉献、向往和平等固有的传统核心价值形象,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今天邵阳的发展中,传统的道教文化对邵阳的发展起着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清心寡欲”、“宠辱不惊”的心理调适功能

    道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养性。《阴符经》说:“天道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为人也”。阐述了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无的思想,并进一步强调人道的核心就是要遵照天道自然之法度,做到起心动念、行为举止符合、顺从事物的本性与规律,不可虚动和妄为。《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都是要求人应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内在法则,摒弃妄念,顺应自然。

    道教历来注重心性修炼与思想引导,并在长期的修持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在道教看来,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如果能处理好人生这两个认识与实践的问题,人心自然能够“常清常静皎如月,坦然应对世事人”。

    对于净化人心,道教主张寡欲和自然。所谓寡欲,即抛弃个人无休止的贪欲,特别是那些不正确的欲望。相反,对于那些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持、身心清静与社会和谐等正义之事,要积极作为、深入实践;强调自然,就是要认识到世间万物始终是在一种自然而然、不自而然的状态中和谐有序、周而复始地运行,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规律,树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持守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的生活理念,由此获得身心清静、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

    在邵阳的发展中,由于物质利益的影响,人们出现了浮躁的心态,追求奢华的生活,给邵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道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文化就发挥出了积极作用,教导人们搞好心理调适,保持平和的心态,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


    (二)“尊道贵德”、“返朴归真”的教化作用

    道教所尊之“道”,是宇宙自然本原之道、生命化育之道、治国齐家之道、社会和谐之道。“尊道”的根本在于:了悟万物的自然本性、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通晓世间的运化玄机、洞悉生活的普遍意义、参透人生的终极真理。“尊道”的最终目的在于:以真道为法则、藉明道正行为、借悟道助修真、假弘道致太平、凭得道度众生。

    道教所贵之“德”,是以“道”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并遵照自然道性而行持的具体法则、功用,而这一法则、功用本身就是道性在万物生化过程中的客观体现,故有“道为体、德为用”之说。道教“贵德”之核心思想就是循道所思、遵道而为,持道养德、厚德载物;道教“贵德”之重要价值在于法自然之道、养浩然正气,与天地合一、同四时合序,常怀济世之心、常做利人之行,言行有道、动静怀德,正己化人、普度众生。

    如果说“尊道”的要旨在于悟道明理、提升灵性的话,那么其目的则在体行大道以培植德根,进而不断修养自我品性,净化身口心,做到处事待物不刻意、不强求、不妄为、不分别,以慈心示众、用厚德化人,这就是体悟真道、塑养大德,返朴归真、感化有情。这些观念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防止奢侈腐败,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三)“上德不德”、“知止知常”的行为理念

    《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明示欲望是造成人心贪婪与诱发纷争的直接原因。那么怎样消除贪婪、化解纷争呢?老子教导要上德不德、知止知常;要为而不争、谦让奉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子指出上德的标准是“上德不德”、“上德无为”、“上士无争”,可统称“无为之德”。上德之人,功而不居;而下德之人,做了好事,甚至在没做之前,就已开始思考回报,唯恐众人不知,但实际上往往由于太精于算计、太过于自我执著,反而什么也得不到。

    在此,老子一方面以“无为之德”彰显出人性内在的光辉,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对人的行为提出了外在要求,即“知止”、“知常”。知止,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力戒贪心、排除妄为;知常,就是要明了物之本性,坚持顺应自然、恪守规律,做到知天理、循人情、顺造化。简单说来,知止即要使人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为,什么情况下不应该为,强调的是为的时机、尺度与火候;知常则重在洞悉作为什么、为何要作为、如何作为,更加强调为的范畴、目的和方法。

    在邵阳的发展中,很多人按照道家“上德不德”、“知止知常”、“有所为,有所不为”与“为而不争”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德行去行事处世,真正做到了自然清静、贪念不生,断除烦恼、万缘和谐。

    (四)“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包容思想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是体现道教“内以修圣、外包万象”的重要思想。老子借山谷比喻人之胸怀,用大海比喻人的心量,目的在于让人学习山谷志存高远,但始终处在空灵幽深、静寂不张的状态;借鉴大海襟怀博大,却不曾有排斥潺潺川流的想法。引申而言,虚怀若谷的精髓在于虚无、高远和含蓄;海纳百川的核心则是开放、容纳与和合。二者表现在人的修养层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别人的同时肯定自己,显现出谦虚谨慎、先人后己的圣人气度;而后者则以包容与接纳别人的方式来丰富、完善自己,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圆融、偕同共进的君子襟怀。就个人修为而言,虚怀若谷是培养思维的纬度和思想的态度,侧重于精神层面;而海纳百川则重在塑造圆融精神与和合精神,突显出实践法则。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体用。

    老子曰:“有容乃大、无欲则刚。”邵阳市2500年来之所以历久弥新,经济社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靠的就是不断传承“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这样优良的思想传统和博大的胸怀气度。

    (五)“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济世主张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是道教慈悲济世、无量度人的核心思想。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明确指出这一思想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物我无别、天下一家”的大同精神。生活中,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亲疏远近,不论信仰、种族,用相同的爱力、相同态度,给予平等相待,不起分别之心、不生嫌弃之念,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具体实践。故道教“齐同慈爱”的思想内涵,在于万物一体、本性无类,同源共性、慈爱纯真,核心是明了道性;而道教“异骨成亲”的精神境界,重在强调相互尊敬、彼此关怀,视众生为父母、待异己为亲人,重点是培养德根。

    道教历来要求道门中人于出世中入世,于入世中体悟道性、积累功德,做到出世不忘世间疾苦,入世不计个人得失,使之在无为有为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推己及人、普化有缘。

    邵阳市大力弘扬和践行道教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思想传统,广泛关注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以真情大爱温暖人间,用实际行动给人希望,对维护和推动邵阳慈爱和同、公平正义、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道教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道教认为,物之所生,各赋其性。顺其性而辅助之,故能长久长生,反之则形消命灭。《阴符经》云:“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说明天地人三者一体,有互为借助、生化的作用。而维系好三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其内在的规律性,把握好适度性,即相宜、和谐。道教的这一思想强调要复归万物自然天成的本能,不以人的意志改变其自然本性;进一步指出了人与万物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整体,故而人类应该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效仿自然、保护自然,进而和大自然合而为一、共生共荣。

    其次,道教倡导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抑制浪费、损益盈虚的生活主张,强调在生活方式上奉行朴素易简、节俭知足之道;在资源分配上坚持供需平衡、“去甚、去奢、去泰”的原则;在发展理念上讲求控制数量、讲求精良的战略等,这有助于维系和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持续发展。

    其三,道教推崇众生平等、惜爱物命、重生贵生的生命至上精神。因为万物皆禀道而生,故一切含灵都禀赋“道性”、天生“有情”。“道性”的根本即本性自然、处物平等、无形无名、运化自如、和谐为一;“有情”的核心是尊重物性、慈爱和同、不思杀念、怜悯众生。而人类作为万物中的有机部分,与万物是齐同平等、共生共荣的关系。

    基于上述思想,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邵阳市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大力推崇生态文明建设,拒绝污染,重视环境,保护物种,尊重生命,给人民一片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邵阳的可持续发展。

    (七)“和光同尘”、“恭敬一切”的处世方式

    道教强调的“和光同尘”的心境,就是清静自然、无私无欲,和合包容、和而不同,万物一体、荣存与共的心境;道教倡导的“恭敬一切”的胸怀,就是理解尊重、处下谦卑,诚实守信、柔弱不争,慈爱和同、彼此依赖的胸怀。这种心境与胸怀概括起来,就是以和为贵、以和为尚的“崇和”之道。道教的“崇和”之道,既是一种尊重认同、人我和谐的精神,也是一种和而不同、为而不争的气度,更是一种谦下不欺、慈悲互助的境界。这一“崇和”思想,一方面充分体现了道教在认识世界、处世态度上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也深刻彰显出其千百年来为之信仰、追求和实践的真理所在。

    积极宣传和弘扬道教“和光同尘”、“恭敬一切”的“崇和”思想,发挥其在缓和冲突、化解争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宗教间的友好交往,用道教的“和谐之道”与“和而不同”之智慧,去影响、感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对话化解对抗,以扩大共识、缔结友好、寻求合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与祥和。此举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使命光荣。

    老子说:“天地相合,乃降甘露。”道教所倡导和奉行的清心寡欲、见素抱朴的生活主张;知足、知止、知常的行为规范;上德不德、上士无争的精神境界;物我无弃、济世利人的世间责任;五气安和、性命双修的养生之道;和光同尘、万物一体的处世方式;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包容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慈心下气、上善若水的心性修养等,为邵阳的发展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给邵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三、邵阳道教文化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这一讲话精神对发展邵阳道教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道教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进过程。因此,道教文化的发展,首先,需要对传统道教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然后,寻找出道教文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去不断创新,使道教文化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传承道教文化的精髓

    总体而言,“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崇尚科学,追求实证,向往自由,呕歌太平,追求通畅无碍和整体完善,是道教文化的精髓。”要发展道教文化,首先就要传承道教文化。那么,如何传承道教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精髓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作出了正确的答复:“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300336,股吧)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毒素。”在传承道教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坚持这一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道教文化的传承内涵十分丰富,包括道教义理、戒律、仪轨以及种种修持方式等,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重要的如传译、讲习、传授、传心等,有的宗派还形成祖师传承系统。

    道教文化传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在时间上承继,在空间上传播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不断在历史和地域的传承中协调矛盾、平衡矛盾、克服矛盾的过程。

    道教文化传承中所要面对解决的重要问题、矛盾、困难,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道教文化面对历史演变、时代前进所带来的社会时节变化因素,如何调整传承的内容、形式、手段等问题;道教文化在不同空间流传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固有文化,作出相应的调整问题;道教文化如何根据社会上的不同人群,如统治者、知识精英和平民百姓的不同特点,分门别类进行有的放矢地传播的问题;面对某些道教文化,尤其是道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和渐趋消亡,如何抓紧抢救和保护,以及如何保护道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的问题;面对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现实,道教文化如何既保持自身的特性,又与其他文化展开对话、交流的问题;面对整体“宗教生态”的复杂格局,道教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的传承,进而开拓前进的问题。以上问题、矛盾、困难的解决,构成为道教文化传承内容的基本方面。

    (二)寻找道教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

    大道无形,包容万物。道教既有“出世”的一面,也有“入世”的一面。道教文化的发展,除了要传承道教文化的精髓之外,还要寻找出道教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积极融入当今的社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一是将道教文化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阐释。当代社会,工业化和科技的发达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严重暴露出发展进程中的缺憾和负面影响: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伦理泛乱,道德沦丧等,使人类陷入与其生活极不和谐的困境,诱发了人类忐忑不安的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反思和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徘徊,等待着救世良方的出现。道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智慧,如尊道贵德的教义宗旨、得道成仙的信仰理念、济世度人的社会责任感、慈爱和同的处世方法、顺应自然的行为准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方法、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兴许可以照明人类迷失的前进道路,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快。但要使人们去信奉与实践其中之奥妙,就得将道教文化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阐释,符合现代条件下人们精神的需要,这样,才能将道教文化与人们的精神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道教文化才能焕发出生命力。

    二是将道教文化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就是一要应用道教的基本理论,如道德、自然、养生、平和、无为、循环等,来分析社会实际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矛盾,回应社会的呼声,使得形而上的道能够落实到形而下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为人的生存活动开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二要应用道教理论的基本原理,去总结道教信徒的群众性的实践经验,把某些有益于道教和社会的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升为新鲜的道教理论,再反过来用以指导广大信教群众的实践,提升社会品质,改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道教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三)促进邵阳道教文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邵阳的道教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兴建玉清宫、培养高功人才和宫观管理人才,举办大型的太和钟、宝庆鼓安奉大典暨首届道文化书法展活动等,开启了振兴邵阳道教文化的序幕。针对邵阳道教文化的实际情况,笔者就如何促进邵阳道教文化更加健康地发展提几点粗浅的建议。

    1、营造道教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应该说,当前邵阳市的党委、政府很重视道教文化的发展,但相对于其他宗教文化,社会对道教文化的认知和参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我们需要营造社会的大环境,让更多的人认知和理解道教文化。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要发展道教文化,就是要让道教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道教界的合法权益,团结信教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只有真正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才会重视、信任、支持道教文化的发展,才能够真正营造一个良好而又宽松的道教文化发展的环境。二要党委、政府加大对道教文化的宣传力度,多宣传道教文化,发展与道教文化相关的宗教、旅游、慈善事业。三要重视现代媒体宣传。要利用好电视、网络、刊物等现代媒体,将道教文化活动及时地在媒体宣传,强化其宣传力度与深度;要发动社会人士协助宣传道教文化,并做到图文声像并茂,让人印象深刻;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办一些道教文化网站、刊物,让群众更多地了解道教文化。四要多办一些大型的道教文化活动。大型的道教文化活动容易吸引人气,广播道文化。每次活动都要突出道教文化的特点,让信众更多地了解道教文化。

    2、推崇通俗易懂的经典阐释。毫无疑问,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教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道教的教理教义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但是,由于道教的经典、养生、教理等著作,基本上是先贤大德们用古汉语著述的,玄妙的论述,神秘的内容,难懂的文言句法等,没有相当的文化知识是很难读懂领会的,更不用说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普通信众了。即使当今有一些道教经典注释的文章,也大部分是引经据典,从考证到考证,从古文到古文,缺乏独立思考,缺乏紧跟时代的创意。广大的道教信众需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思想,解决疑难的通俗易懂的道教理论书刊,一读就懂,真正认识道教,理解道教,拥护道教。只有将道教文化普及到普通信众心理,被大家接受理解,道教文化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解释道教经典中,要善于将经典的解释通俗化,善于结合邵阳实际,发动社会中的文化人一同来研究和阐释道教经典内容,避免用文言文解释文言文,用深奥语解释深奥语。要将道教文化的重要精髓纳入高校文化,作为国学的重要内容予以教学,进行研究;要成立专门的道教文化研究机构,对道文化进行研究,并结合邵阳实际,将研究内容作为“宝庆讲坛”的重要内容进行讲解;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加入《道德经》及其他经典的研究和探讨,培养他们对道教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弘扬传统道教文化,促进邵阳社会和谐、文明与进步,提供宝贵的精神营养。

    3、培养学识渊博的高道大德。“道由人显,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传承人和创新人是实现道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因素,也就是说,把握道教文化发展的样式,实现道教文化的发展,关键是人,是道教信徒,尤其是道教领袖、代表人物。人才是一个道教文化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从道教发展历史来看,道教文化兴盛的几个时期大都与其有优秀人才有关。如唐朝司马承祯、宋朝张伯端等对道教文化发展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才是道教文化兴旺发达之基。目前,邵阳市的道教教职人员中,正一派教职人员多,全真派教职人员少,缺乏弘扬道教文化的高道大德,严重地制约了道教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大对道教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政府出面组织道教教职人员学习进修。可以由邵阳市的政府宗教工作部门组织全市的道教教职人员进行培训。二是邵阳市道教协会自己举办道教教职人员培训班。三是选送优秀年轻道士到中国道教学院进修,参加高规格的培训。四是组织道教教职人员“走出去”,学习我国港台地区先进经验和先进道教文化。通过对道教教职人员的培养,培养出更多的政治上靠得住、品德上能服众、学识上有造诣、关键时起作用的高道大德。

    4、兴建古今相融的精品宫观。一个具有特色,具有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的道教宫观,能更多地反映出道教文化的内涵。现代道观应在传统道观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功能,突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居住环境的配套,突出净化心灵的文化氛围。我们要树立精品意识,一座宫观,就是一个精品,一个艺术品,一个亮点推介。有条件的话,要做到整体规划,一步到位,没有条件的话,也要实行高起点,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尽量避免短视行为和重复建设。邵阳市佘湖山道教玉清宫于2009年建成,为邵阳乃至全省不可多得的高规格大型宫殿式道教宫观,玉清宫占地40余亩,由牌坊、钟鼓楼、灵官殿、圣帝殿等组成,展现了道教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充分反映出了道教文化的精髓,体现了道教文化的内涵。为了将玉清宫建得更好,拟在玉清宫所在的区域建设道教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包括道教文化街在内的基础设施,将玉清宫所在的区域打造成玉清宫道观核心区、玉清宫道教养生体验中心、玉清宫文化广场、道教服务区、道教文化交流区以及邵阳城市的会客厅,为弘扬邵阳传统道教文化,促进邵阳社会和谐、宗教文化旅游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5、开展丰富多彩的道教活动。一是加强道教组织建设。目前,邵阳市已经成立了市道教协会,洞口、隆回、绥宁三个县成立了县级道教协会。这些道教协会的成立,有利于道教组织开展道教文化宣传活动,规范对道教场所和道教活动的管理,促进道教文化的向前发展。因此,其他未成立道教协会的县(市),条件成熟后,可以成立县级道教协会,加强对道教事务的管理。二是召开道教学术会议。由市、县级道教协会举办以道教文化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从道教内涵及道教与文学、社会道德、人文心理、医药贡献、生态环保等方面阐释道教精髓,同时,组织学界、教界、商界、政界、医术界互动合作,大力宣传道教文化,共同开发道教文化资源。三是举办以道文化为主题的道教活动。通过举办“庙会”、“道教文化节”、道教养生、健身、武术、艺术等方面的活动,宣扬、展示道教文化。四是开展道教慈善事业。道教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济世救人的优良传统。通过开展救灾赈灾,捐款捐物,修桥补路,慰问孤寡,资助办学,扶贫助困、举办祈福度人法事等慈善活动,获得人们对道教文化的认同。

    6、组织别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旅游。邵阳市道教文化内涵丰富,道教宫观所在地往往为风景名胜,如玉清宫坐落在“宝庆八景”之一、有“佘湖雪霁”和邵阳“城市绿洲”之誉的佘湖山生态公园内,紫霞峒坐落在有“国之瑰宝、丹霞之魂”之称的世界遗产地新宁崀山风景名胜区内,神龙宫坐落在神奇的绿洲绥宁黄桑风景名胜区内,等等,同时,还有很多有待开发的具有浓厚道教文化的景区、景点,如有道教68福地之称的新宁县金城山,有道教69福地之称的武冈市云山,还有新邵县的文仙观等等。对这些位于风景名胜区内的宫观、景点,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丰厚的道教文化资源,搞好道教旅游开发,组织开展道教文化旅游活动,大力宣传、推介道教文化,不断拓展道教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展示邵阳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为邵阳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Copyright ©2022 广州田至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热线:13926267057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历德雅舍  网址:www.688zgdy.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76813  技术支持:现科网络

现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