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编纂简史 |
开元道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道藏,编纂於唐开元(公元713─741)中。唐玄宗即位,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一切道经音义》,在此基础上,又於开元中发使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京中所藏,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琼纲》,总计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宝七年(748)诏令传写,以广流布。至唐末五代,毁於兵火,遂不复存。
宝文统录:宋代编纂的道藏之一,编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唐安史之乱後,两京所藏道书多遭焚毁,後经唐肃宗、唐代宗诏令搜集整理,道士申甫、杜光庭、暨齐物海内搜罗,但「玉笈琅函,十无三二」(《太上黄 斋仪》卷五二),流失较大。宋朝开国後,於宋太宗时期搜寻道书七千余卷,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 等校,删除重复,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至大中祥符初,宋真宗命宰臣王钦若总领,选道士朱益谦、冯德之等修校,在徐铉、王禹 的基础上增补六百二十二卷,计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玄部一千零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玄部一千四百零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九卷,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撰为篇目进上,赐名《宝文统录》,今佚。 大宋天宫宝藏:宋代编纂的道藏之一。由於《宝文统录》编纂不太理想,宋真宗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命张君房为著作佐郎,专事修藏。张君房依原有道书和从苏州、越州、台州等地所徵集的经本,与道士们按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品详科格,商校异同,以诠次之,编为一藏,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起《千字文》「天」字为函目,终於「宫」字,题名《大宋天宫宝藏》,今佚。 万寿道藏:宋代编纂的道藏之一。到宋徽宗崇宁时(1102─1106),又诏令搜访道书,於书艺局令道士校订《天宫宝藏》,增至五千三百八十七卷。政和(1111─1118)中再诏天下搜访道教遗书,设立经局,敕令道士元妙宗、王道坚校订,送福州闽县由龙图阁直学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黄裳役工镂板,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称《万寿道藏》。因修藏於政和年间,故又称《政和万寿道藏》。这是第一部有刊板的道藏。《万寿道藏》於靖康(1126─1127)之乱中散佚,至金代已残缺,今不存。 大金玄都宝藏:金代编纂的道藏。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诏以南京(今河南开封)的《道藏》经板付中都(今北京)十方天长观。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诏令十方天长观提点孙明道搜求遗书,重修《道藏》。孙明道分遣道士访遗经於天下,得一千零七十四卷,以补《万寿道藏》残存经板二万一千八百余册,共积得八万三千一百九十八册,并依三洞四辅,品详科格,商校异同而编成一藏,计六百零二帙六千四百五十五卷,题曰《大金玄都宝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因天长观火灾被焚毁,今不存。 玄都宝藏:元代编纂的道藏。元太宗九年(1237),道士宋德方、秦志安搜求遗经,计划重刊《道藏》。历时八年,成《藏》於元乃马真皇后称制的第三年(1244),共七千八百余卷,仍取名《玄都宝藏》,经板存於平阳玄都观。元世祖至元八年(1281),诏令焚毁除《道德经》以外的其余《道藏》经文印板,《玄都宝藏》刊板遂遭焚毁,藏经因此亡佚许多。今不存。 正统道藏:明代编纂的道藏。明成祖即位之初(1403),曾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去世,又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藏。到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又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於正统十年(1445)校定付印,名《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采用《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为若干卷,颁之天下,藏於各名山道观。到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道藏》,仍以《千字文》为函次,自「杜」字号至「缨」字号,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名《万历续道藏》。与《正统道藏》合计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五百一十二函,即现存明版《正统道藏》,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官修道藏。1923─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借用北京白云观所藏明刊《正统道藏》,以涵芬楼名义影印,缩改为六开小本,凡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一千一百二十册。今有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道藏》影印本,另有台湾艺文印书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等通行於世。 参考文献: |
Copyright ©2022 广州田至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热线:13926267057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历德雅舍 网址:www.688zgdy.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76813号 技术支持:现科网络